敦煌曲子辞

敦煌曲子辞 : 敦煌文学文体名。载于敦煌写本、按隋唐燕乐曲调谱写的作品。由于受器乐曲的节制,配合确定的曲调,故有节奏鲜明、辞式稳定的特点,是南北朝以来中外音乐相融合的产物。现存敦煌曲子辞约一千首,包括使用教坊曲调、演为后世词调的作品,也包括《十二时》、《五更转》等僧侣所作的长篇联章辞。由于它同民间生活、民间歌舞风俗联系密切,故题材广阔,能多方面反映社会现实,并塑造出众多人物形象,如贾客、渔夫、豪侠、道士、僧徒、磨面娘子、少年将军等。其区别于文人曲子辞的风格特点是朴实自然、流利尖新、富于表演性和故事性。由于来自民间歌场踏歌的风俗,故往往使用多首乃至数十首联章;由于用于民间表演艺术,故有对话、问答、第一人称代言、故事叙述等性格化、情节化手法。其语言通俗生动,如“两眼如刀”、“把人尤泥”、“一只银瓶子两手拴”诸语。此外《菩萨蛮》“溪边舞”连用十组叠字描摹江畔舞蹈,《菩萨蛮》“千般愿”连举七种不可能之事喻爱情的坚贞,亦属修辞手法上的大胆创造。其最早的总集是《云谣集杂曲子》。此集因调系辞、标明“曲子”,作品多用妇女口吻,可证是有乐工伴奏的、用于歌妓演唱的唱本。它代表了直接影响于文人词的一种曲子辞类型,为解决词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鉴于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大量具有固定曲度的乐曲的流行、因声度词成为普遍的歌辞创作方法,是曲子辞得以存在的历史条件;而文人同乐工歌妓的接触、表演性的曲子辞向游戏性(例如酒令)的曲子辞的转变,则是文人词得以存在的历史条件:因此可以说,敦煌曲子辞反映了“词”这种新兴文体的早期形态。

为您推荐

讲经文

讲经文 : 敦煌文学文体名。指俗讲活动所用的底本。一般包括经文、散文说解、韵文说解、押座文四部分。前三部分反复联缀,散韵相间,构成讲经文的主体;押座文用于俗讲开讲前和终场时的吟唱,故经常独立成篇,或写..

王梵志诗

王梵志诗 : 诗总集。编者不详。既包括隋至初唐诗僧王梵志的作品,又包括唐宋间许多具有宗教倾向的白话诗人的创作。故也是唐代的白话诗流派名。今存王梵志诗共约三百九十首,大致分为四集:(一)三卷本《王梵志诗..

儿郎伟

儿郎伟 : 全称“儿郎伟驱傩”,又名“儿郎卫”、“驱傩文”。敦煌文学文体名。在唐代主要指配合腊月驱傩仪式而演唱的民间歌辞。以六言为主体。因驱傩除疫需祈请“伟郎儿”(即“阿郎”、“钟馗大郎”),故名。儿..

俗赋

唱词文

唱词文 : 敦煌文学术语。指一种以清唱为主的讲唱故事的伎艺。同俗讲、转变相区别,其特点是脱离佛经和变相而作单纯的故事讲唱。流行于唐五代。《季布骂阵词文》篇末云:“具说《汉书》修制了,莫道词人唱不真。..

转变

转变 : 敦煌文学术语。指说唱变文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唐五代。其特征为配合图画表演,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通过转变固定的图像来表现故事情节,故名。《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引《谭宾录》云:“于要路..

俗讲

俗讲 : 敦煌文学术语。为盛行于隋唐五代的一种讲唱形式。由僧侣、道士讲唱,听众为世俗人,故称为“俗讲”,以区别于“经讲”。俗讲专名始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佛殿内槽东壁维摩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