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议

论议 : 又名“论义”。敦煌文学术语。指一种由表演双方围绕一个或多个命题,互相诘难,以问答形式进行的表演伎艺及其文学记录。源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论辩之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汉代儒学以经师、都讲分司开解、立义进行讲经的制度则为其雏形。它同时又是西域佛教的一种宣教方式。晋释法显《法显传》“拘萨罗国舍卫城”条:“出祗洹东门,北行七十步,道西,佛昔共九六种外道论议,国王、大臣、居士、人民皆云集而听。”随着佛教流传,论议日渐世俗化、娱乐化,到隋唐时期遂成为一种和转变、说话、俗讲并列的讲唱艺术,保留在敦煌遗书中。唐郭湜《高力士外传》:“每日上皇(唐玄宗)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唐代的论议不仅是俗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采用法师与都讲相辩难的表演形式),而且独立成为僧与道、僧与俗、俗与俗共同进行的讲唱伎艺。它包括触发式、邀请式、擂台式等三种论辩形式,其进行程序则有击论议鼓、竖义(又称“发题”)、论难等项目,在寺院、宫廷、学堂、广场等各种场合进行。敦煌写本所保存的《茶酒论》、《晏子赋》、《孔子项託相问书》等,均是论议作品。

为您推荐

王梵志诗

王梵志诗 : 诗总集。编者不详。既包括隋至初唐诗僧王梵志的作品,又包括唐宋间许多具有宗教倾向的白话诗人的创作。故也是唐代的白话诗流派名。今存王梵志诗共约三百九十首,大致分为四集:(一)三卷本《王梵志诗..

儿郎伟

儿郎伟 : 全称“儿郎伟驱傩”,又名“儿郎卫”、“驱傩文”。敦煌文学文体名。在唐代主要指配合腊月驱傩仪式而演唱的民间歌辞。以六言为主体。因驱傩除疫需祈请“伟郎儿”(即“阿郎”、“钟馗大郎”),故名。儿..

俗赋

俗赋 : 敦煌文学文体名。敦煌写本中所保存的民间赋体作品。由于它采用韵诵方式在歌场表演,故具有口语化、故事化、以对话展开情节、用诙谐语作夸张描写、句式散漫、叶韵宽泛的特点。其代表作品有《丑妇赋》、..

唱词文

转变

转变 : 敦煌文学术语。指说唱变文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唐五代。其特征为配合图画表演,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通过转变固定的图像来表现故事情节,故名。《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引《谭宾录》云:“于要路..

俗讲

俗讲 : 敦煌文学术语。为盛行于隋唐五代的一种讲唱形式。由僧侣、道士讲唱,听众为世俗人,故称为“俗讲”,以区别于“经讲”。俗讲专名始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佛殿内槽东壁维摩变,舍..

解座文

解座文 : 敦煌文学文体名。押座文的组成部分。指俗讲终场时吟唱的韵文,作为结束讲经活动的致语。因常用佛教转读法吟唱,故又名“解座梵”。《广弘明集》卷一九梁陆云《御制般若经序》:“自开讲迄于解座,凡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