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赋

敦煌赋 : 敦煌文学文体名。敦煌写本中用于韵诵的赋体作品。除《西京赋》、《吴都赋》、《登楼赋》、《啸赋》等采自《文选》的作品外,今存敦煌赋二十种,即:(一)刘希夷《死马赋》、卢竧《龙门赋》、佚名《月赋》、《酒赋》、《子灵赋》,诗歌体,主要是七言歌行;(二)王绩《游北山赋》、《元正赋》、《三月三日赋》、刘朝霞《驾幸温汤赋》、白行简《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张侠《贰师泉赋》、佚名《书》、《佚名赋》,骈体,主要是四六言韵文;(三)赵洽《丑妇赋》、佚名《晏子赋》、《秦将赋》、《去三害赋》、《燕子赋》、《韩朋赋》、《渔父歌沧浪赋》,散文体,多通过对话展开故事。其共同特点是使用铺陈手法、用于韵诵,为敦煌讲唱文学中同中国本土传统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艺术品种。其中的佚名赋篇尤具寓庄于谐、善用渲染和夸张、以问答和辩说构成作品主体、富于故事性的特色,反映了区别于文人赋的民间口头赋传统的存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艺文志》所说的“杂赋”。其中《酒赋》以通俗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抒发感情,《秦将赋》和《韩朋赋》以细腻的手法描写故事,《晏子赋》和《燕子赋》则富有论辩色彩:分别表现了敦煌赋同表演唱(唱词文)、讲故事(说话)、论议等讲唱艺术的联系,并说明敦煌赋作品曾用于这些讲唱活动的韵诵节目。由敦煌赋所代表的韵诵传统对后世的表演艺术发生了深刻影响。宋金院本中的《大口赋》、《风魔赋》、《寮丁赋》、《田命赋》等讲唱作品,宋话本中的下场诗,后世曲艺中的诗赋开篇以及快板书等韵诵艺术,都对敦煌赋的文体和表演形式有所继承。

为您推荐

王梵志诗

王梵志诗 : 诗总集。编者不详。既包括隋至初唐诗僧王梵志的作品,又包括唐宋间许多具有宗教倾向的白话诗人的创作。故也是唐代的白话诗流派名。今存王梵志诗共约三百九十首,大致分为四集:(一)三卷本《王梵志诗..

儿郎伟

儿郎伟 : 全称“儿郎伟驱傩”,又名“儿郎卫”、“驱傩文”。敦煌文学文体名。在唐代主要指配合腊月驱傩仪式而演唱的民间歌辞。以六言为主体。因驱傩除疫需祈请“伟郎儿”(即“阿郎”、“钟馗大郎”),故名。儿..

俗赋

俗赋 : 敦煌文学文体名。敦煌写本中所保存的民间赋体作品。由于它采用韵诵方式在歌场表演,故具有口语化、故事化、以对话展开情节、用诙谐语作夸张描写、句式散漫、叶韵宽泛的特点。其代表作品有《丑妇赋》、..

唱词文

转变

转变 : 敦煌文学术语。指说唱变文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唐五代。其特征为配合图画表演,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通过转变固定的图像来表现故事情节,故名。《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引《谭宾录》云:“于要路..

俗讲

俗讲 : 敦煌文学术语。为盛行于隋唐五代的一种讲唱形式。由僧侣、道士讲唱,听众为世俗人,故称为“俗讲”,以区别于“经讲”。俗讲专名始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佛殿内槽东壁维摩变,舍..

解座文

解座文 : 敦煌文学文体名。押座文的组成部分。指俗讲终场时吟唱的韵文,作为结束讲经活动的致语。因常用佛教转读法吟唱,故又名“解座梵”。《广弘明集》卷一九梁陆云《御制般若经序》:“自开讲迄于解座,凡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