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和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人口、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人们开始逐渐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使得许多学科生态学化。于是生态学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文艺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新的交叉学科随之应运而生。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观。生态语言学的产生既是建立人类与自然新型关系的需要,也是语言学价值的自我完善。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家E.I.豪根最早提出并使用“语言生态”概念,他在《语言生态学》一书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20世纪80年代,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一批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出现以“语言生态学”或“生态语言学”为题的著述,逐渐使该学科理论框架得以确立。韩礼德在1990年的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针对语言系统非生态因素作了发言,之后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开始关注语言在生态和环境问题上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语言与生态问题的研究。

语言生态学有两个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以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存环境的良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语言发展的保障,反之就是障碍。而语言生态的失衡必然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破坏。维护语言生态平衡,语言规划责无旁贷。“韩礼德模式”则强调语言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影响,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态。该模式把语言的运动与自然生态直接联系起来,认为语言规划必须以维护人类社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和归宿。

为您推荐

互动社会语言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 : 它是20世纪70~80年代在交际民族志学影响下发展出来的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属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框架,一般认为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J.J.甘伯兹和社会学家E.高夫曼..

接触语言学

接触语言学 : “接触语言学”这一术语是于1979年6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进行的第一次国际语言接触和语言冲突大会上第一次使用的。虽然学科名称“接触语言学”于1979年第一次使用于学术界,但是一些学..

阿非利坎语

阿非利坎语 : 阿非利坎语原本于17世纪后半叶由一些信仰基督新教的欧洲移民以及被“荷属东印度公司”带到南非的契约工人和奴隶共同发展而成,是一种在南非所使用的荷兰语方言。1925年,在南非荷兰语言运..

语言民族主义

语言纯洁

语言纯洁 :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国内语言混乱、不统一的情况,政府部门采取措施规范本国官方语言,抵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变化,强调语言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二是消除外族语的影响、保持本族..

《法律、语言与权力》

《法律、语言与权力》 : 《法律、语言与权力》封面廖美珍主编的《法律语言学译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原著为英文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2005年出版第二版。中文译者是程朝阳,由法律..

语域

语域 : “语域”这一术语最早由T.B.W.雷德1956年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运用变体,韩礼德等人继承了B.马林诺夫斯基提出、J.P.弗斯发展了的语境理论,自1964年开始发展了语域分析。西方学者对“语域”所指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