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利语文学 : 巴利语是古代和中世纪流行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语言,产生地在印度中部,是佛教小乘上座部使用的经典语言。在印度,和梵语一样用天城体字母拼写,在斯里兰卡,用僧伽罗字母拼写,在缅甸和泰国,分别用缅语字母和泰语字母拼写。巴利语文学主要存在于巴利语文献的佛经中。
在包括律、经、论三藏庞大的佛经文献里,真正的文学著作不多,但有不少文献带有文学色彩。“律部”主要是为佛教徒,特别是为出家的和尚和尼姑定下的戒律。虽然也有一些小故事,特别是有些内容新颖、描写生动的故事可称得上是很好的文学作品,但是比较零散,而且只是作为“律”的形象解说或注脚。“论部”所收的各种经书主要是哲理的论证和阐释,教义原理的解说,文学性的东西很少。“经部” 中有些经典富有文学意味,有的是很优秀的文学专著,如《本生经》(亦称《佛本生故事》)。这部寓言故事集包括547个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民间,佛教徒拿来改造加工成为宣传佛教的生动材料,但仍保留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本色。现存的《本生经》不是原本,原本传入斯里兰卡后散失,只剩下了僧伽罗语译本,现在的巴利语流行本是5世纪时根据僧伽罗语本改写而成。《本生经》流传到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为这些国家佛教文学创作甚至世俗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
不居于三藏佛经之列的《弥邻陀问经》也许是最早的一部巴利语文学作品,成书于公元前后,作者佚名。这部经书分7章,国王弥邻陀提出问题,佛教徒那先(龙军)作出解答。问答采用了富有文学意味的比喻故事。这是被公认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
有的学者认为,巴利语由俗语发展而来后,形成了各种俗语,所以它是由梵语过渡到各种俗语的中间环节,因而历史不长。
《印度民间故事》:[印]罗易乔杜里编。韩玉宝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5月版。16.2万字。共汇集66则印度民间故事。作品反映从王公贵族到商人、僧侣、普通平民等印度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印度社会的..
《印度短篇小说选》:[印]泰戈尔等着。谢冰心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版。29万字。收印度22位作家的31篇作品,包括泰戈尔的《素芭》、古勒伯卡歇·辛赫的《眉纳嫂嫂》、普列姆昌德的《可番布》、阿钦特亚·库玛尔..
《印度古代文学史》:季羡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44万字。共5编31章。第一编“吠陀时期”,介绍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梨俱吠陀》和《奥义书》等;第二编“史诗时期”,介绍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4世..
出版时间:1993-09 印度与印度尼西亚艺术史 : 印度库马拉斯瓦密(Ananda Kentish Coomaraswamy,1877~1947)著。1927年纽约第一版,1950年伦敦第二版。库马拉斯瓦密是印度艺术史家,曾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印度部管理人..
《印度之行》:[英]福斯特着。石幼珊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8月版。27.4万字。小说。描写英国妇人摩尔夫人与奎斯迪小姐同去印度探望作殖民官的隆尼,他是奎斯迪小姐的未婚夫,又是摩尔夫人的儿子。热情好客的印度医生阿济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