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报》移台湾发行 : 《台湾民报》的前身是《台湾青年》和《台湾》。《台湾青年》创刊于1920年7月16日,由一群在日本东京留学的台湾青年学生发起。从创刊至1927年8月,长达7年的时间里,刊物多次改组,数易刊名,但始终在日本东京作为“流亡”刊物发行,未能回到台湾本岛公开出版。《台湾民报》移台发行问题,早在1923年4月改刊名为《台湾民报》前夕,曾由林呈禄、黄朝琴、黄呈聪等人,在日本东京向台湾总督府提出,但一直未获解决。根本原因是: 日本殖民当局不希望台湾人有自己的言论阵地,若准许《台湾民报》移台发行,就给了台湾人在本岛建立自己的言论阵地的机会。故日本占领当局长期采取阻挠的态度,后迫于舆论的压力,于1926年7月获准移台发行。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于1927年8月1日发行《台湾民报》移台后出版的第一号 (总第167号) 。版面改为八开大张。第一号上发表蔡培火的《民报岛内发刊所感》。《台湾民报》移台发行后,由1925年前后的发行一万余份,数量上有了明显递增,内容更加充实,尤其是撰稿人的阵容扩大,大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作家成为经常撰稿人,其中有张我军、赖和、杨云萍、郭秋生、守愚等,几乎网罗了当时台湾新文学运动的绝大多数中坚分子。一时间,《台湾民报》成为台湾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以及宣传自由民主和民族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这个时期台湾的新文化启蒙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台湾民报》移台发行受到台湾各界广泛欢迎和支持,影响日益扩大,也引起日本殖民当局的注意和限制,他们对刊物进行严格检查,文稿被删、被涂改,乃至开天窗,已是司空见惯,更为恶毒的是扣留刊物的发行,严重影响刊物对当时社会新闻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传播。但这些压迫并没有能扼杀《台湾民报》,刊物于1930年改名为《台湾新民报》继续发行,1932年4月1日起又由周刊改为日刊发行,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台湾民报》 移台发行,为台湾新文学运动和创作的发展,提供了阵地,结集了作家队伍,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 : 湖南省广播电视厅所属音像出版发行单位。前身是1983年5月成立的湖南音像出版社。1988年5月,该社与湖南电视艺术中心合并,同年又组建成现总公司,并于次年1月正式成立..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的新剧运动 : 台湾的戏剧运动,从二十年代前期开始,作为新文学形式之一的新剧,处于过渡时期的文明戏,以及新旧混合交杂的歌仔戏、鲈鳗戏等多种形式,始终此起彼伏地发展着。但占据主导地位..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民间文学征集活动 : 台湾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在祖国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影响下,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各种歌谣、故事等,它们和闽粤的一带流传的民间文学有着十分密切联系,但又有自..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决战文学会议 : 1943年11月13日于台北公会堂召开。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者已陷入战争的泥淖,败象日趋明显,侵略者仍作困兽挣扎,把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都利用来为战争的工具。在台湾,..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军中第一届文艺大会召开 : 1965年4月,台湾军事当局邀集在台的文艺作家和军中的文艺工作者,于7日、8日两天,在北投复兴岗举行军中第一届文艺大会。蒋介石到会讲话,提出了“新文艺工作”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