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论

    社会参与论 : 关于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一种理论,指受众有权参与大众传播活动,即他们不仅有权从大众传播媒介上获得有关信息,而且有权作为传播者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
1967年,美国学者J·巴伦首先提出社会参与论。他在 《对报纸的参与权利》 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大众传播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利,必须在宪法中确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
70年代,日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974年,掘部在 《参与权》 一文中对 “社会参与权”这一概念作了分析,认为产生社会参与论的原因是: (1) 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条件下,出现了对信息的多元化要求; (2) 传播者和受传者在思想上的隔绝状态过于严重; (3) 某些小的社会集团和意见无法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因此,应当明确受传者个人有权直接参与大众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传播媒介直接发表意见,而大众传播媒介则应该成为受传者发表意见的社会讲坛。在日本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下,“社会参与论” 开始在日本得到了初步实现。日本报纸大量地刊发读者来信来稿,广播电视公司也经常播放受众自己摄制的影片,播放有受众参加的专门节目。
80年代以来,社会参与论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在1980年发表的总报告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指出: “不要都把读者、听众和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大众媒介的负责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大众传播的积极参与方兴未艾。“读者来信”、“读者论坛”、“听众点播”、“听众/观众热线”、“特邀节目主持人”、“特邀来宾”等传播参与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如何在传播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论”,在当前和今后都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您推荐

广播参与性教育节目

广播参与性教育节目 : 通过问答、讨论、点播、评选、竞赛等形式让听众参与广播,向听众传授知识的各种教育节目的总称。广播社会教育节目形式之一,相对于无参与教育节目而言。参与性教育节目改变了..

“作者参与”叙事观点

“作者参与”叙事观点 : 又称作“主观的观察点”或“单纯的观察点”,是叙述者的叙述角度,其特点是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是作品事件的亲身阅历者,作品的全部内容都是这个亲身阅历者的眼光观察..

社会参与论(新闻)

社会参与论:受众有权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一种理论。这是由美国传播学者J·A·巴伦于1967年在《对报纸的参与权利》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70年代,日本传播界对“社会参与论”展开了大规模讨论,许多传播学者纷纷著文,探讨..

民主参与原则

社会参与论

社会参与论 : 关于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一种理论,指受众有权参与大众传播活动,即他们不仅有权从大众传播媒介上获得有关信息,而且有权作为传播者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 1967年,美国学者J·巴伦首先提..

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 : 关于大众传播受众和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媒介的受众成员既非相互分离的个人,也非仅仅只是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可变因素而划分的社会类型。在现实性上,..

社会类型论

社会类型论 : 又译“社会分类论”。关于大众传播受众和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大众传播受众虽然在需求、态度、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个人差异,但是由于在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