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文学)

民族形式:

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创造文艺作品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以及作品的结构、体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它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的发展,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不断吸取其它民族形式的优点,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期间,曾提出了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口号,部分作者存在否定民族传统和文学的民族形式的偏向,但是,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文学奠基人,在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进步文化和民族形式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对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形式的继承与发扬,从而为中国新文学沿着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此后,许多文艺家对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贡献。在创作方面,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等人的小说;郭沫若、艾青、李季、贺敬之等人的诗歌;郭沫若、曹禺等人的话剧以及新歌剧《白毛女》等;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创作都在文艺的民族形式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为您推荐

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 民族形式即各民族文学在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学的民族特点的重要表现。构成民族形式的因素,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首先..

《论民族形式问题》

《论民族形式问题》 : 现代评论家胡风的文艺专著。1940年出版。全书共分为9节。在前两节中作家回顾了大众文艺运动的历程,并提出了在抗战的新形势下它所存在的问题即对于“民间形式”的错误看法。..

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现代文艺论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新文学如何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即如何更好地..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学)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服务、以发展创作为中心的誓师大会。周恩来到会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政治报告,周扬作《为创造更..

民间文学(文学)

民间文学: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在阶级社会,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平话、谚语、说唱、戏曲等,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