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现代文艺论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新文学如何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即如何更好地同群众相结合的问题。这次讨论是同纠正党内教条主义问题结合起来的,也是同总结“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进行的。讨论于1939年初首先在延安展开。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提出了“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口号,延安文艺界反响强烈,随即围绕如何创造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进行了讨论。1940年初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提出了民族形式的问题,为深入进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界在讨论民族形式问题的过程中,围绕如何认识旧形式、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学等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和论争。一种意见以向林冰为代表,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外国文学的移植形式,主张以民间形式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另一种意见以葛一虹为代表,则全面肯定“五四”新文学,全面否定民间旧形式。这两种意见都是片面的。论争延续了一年多,波及成都、昆明、桂林、香港、上海等许多地区。这次讨论使大家对民族形式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如何利用旧形式、如何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学等问题也都有了深入的、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对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讨论主要偏重于形式方面,对形式包含着内容本身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作家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等建立民族形式的关键性问题,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还缺乏应有的重视。

为您推荐

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 民族形式即各民族文学在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学的民族特点的重要表现。构成民族形式的因素,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首先..

《论民族形式问题》

《论民族形式问题》 : 现代评论家胡风的文艺专著。1940年出版。全书共分为9节。在前两节中作家回顾了大众文艺运动的历程,并提出了在抗战的新形势下它所存在的问题即对于“民间形式”的错误看法。..

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现代文艺论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新文学如何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即如何更好地..

“两个口号”的论争

“两个口号”的论争 : 是指发生在1936年的“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之间的论争。它是抗战爆发前夕革命作家内部就如何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展开的一场论争。..

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

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 :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场文学论争。1931年底,《文化评论》创刊号发表社评《真理之檄》和胡秋原的《阿狗文艺论》,以“自由的知识分子”的姿态,在批判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