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杂文论争

    鲁迅风杂文论争 :

1938年10月19日,阿英在上海《译报•大家谈》发表《守成与发展》,对“鲁迅风”杂感的风行表示反感和抗议。在文中讽刺“孤岛”杂文作家巴人模仿鲁迅杂文,“鲁迅有《门外文谈》,于是就有人写《扪虱谈》;有《无花的蔷薇》,就有人‘抽抽乙乙’地作‘碎感’”。很显然,阿英认为“鲁迅风”杂文的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新的杂文作家应该发展和创造,而非模仿和守成。这一观点引发了“鲁迅风”杂文作家的批驳,由此形成了一场论争。

在阿英发表文章的次日,《申报•自由谈》主编巴人就发表《“有人”在这里!》,申辩自己的杂文“并不是袭取鲁迅的”,鲁迅之伟大他是无法超越的,就算学习他也还“不配”。随后阿英又在《译报•大家谈》上发表《题外的文章—答巴人先生》,重申“有感于近倾模仿鲁迅之风甚盛”,因而撰文表示“抗议”。至于巴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必说“许多意气话”。对此,巴人22日发表《“题内话”》,指出阿英抗议“鲁迅风”杂文,是一种个人品质上的“恶意”,指责阿英是“制造嫌隙的人”。他声明自己写作杂文,的确有意识地向鲁迅学习,却“并不是袭取鲁迅”的,“以后还要‘鲁迅’下去。”此后,阿英与巴人都没有再发表文章,两人的论争遂告结束。11月下旬,因庞朴和杨晋豪相继撰文责难“鲁迅风”杂文及其作者,又引起了更大范围的争论。庞朴发表《论“鲁迅风”》攻击“杂文风”作家“结成帮口”,有“霸持”“孤岛文坛”的“卑污的企图”,所写文字“孤鬼气味十分浓重”。杨晋豪发表《写给谁看?》批评“鲁迅风”杂文内容“粗浅”,文笔“诡奇”“暗晦”,劳苦大众看不懂,知识分子“小众”看来“味同嚼蜡”。对于责难,被称为“鲁迅风”杂文的作家相继撰文加以批驳。因论争轰动一时,也引发了其他派别的文化人相继介入。

11月4日,《译报》主编钱纳水邀请郑振铎、巴人、阿英等四五十位文化人在上海福州路开明书店举行座谈会,讨论因“鲁迅风”杂文引起的论争,与会者相互辩论,各抒己见,并未取得一致认识。12月6日,孙一洲发表《向上海文艺界呼吁》,认为反对“鲁迅风”杂文的论调中,至少在客观上抹杀或低估了鲁迅杂文的价值,他重申鲁迅杂文的重要性,并提出3点呼吁,希望争论能取得一致结论。在郑振铎等人的努力下,上海文艺界40余人于12月8日联合签署《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强调不同党派的文化人在反日反汉奸斗争上的一致性,呼吁大家顾全大局,立即停止论争,标志着“鲁迅风”杂文论争基本结束。

“鲁迅风”杂文论争历时不足3个月,但它是发生在上海“孤岛”文坛的一次影响最大的论争。这次论争使上海孤岛作家认识到学习鲁迅及其杂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写作鲁迅式杂文的必要性,也进一步认识到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加强团结的紧迫性,从而促进了“孤岛”杂文创作的发展和兴盛。

为您推荐

《冯英子杂文选》

《冯英子杂文选》:冯英子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64万字。辑录作者1978到1991年间撰写的杂文300余篇。内容分3个方面:一是反对封建主义及落后思想,二是争取民主自由,三是联系群众及从事实际工作等。作品题材..

《刘尊棋通讯杂文选》

《刘尊棋通讯杂文选》:刘尊棋着。新华出版社1989年4月版。9万字。辑录作者的新闻报道、战地通讯和人物专访等18篇:《庆龄同志,感谢你的救援》、《一次难忘的谈话》、《“一二·九”斯诺夫妇和学生挽臂游行》、《“西安事..

《名人千字文·杂文卷》

《名人千字文·杂文卷》:刚建等编。海燕出版社1991年2月版。13万字。从“五四”以来杂文作品中精选28位名家的69篇作品。有蔡元培《洪水与猛兽》、鲁迅《文学与出汗》、李大钊《“今”》、叶圣陶《读书》、郁达夫《说..

《唐弢杂文选》

《潘汉年杂文选》

《潘汉年杂文选》:陈漱渝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9万字。作者30年代所写杂文结集。作品曾发表在《A11》、《洪水周年增刊》、《幻洲》、《红色中华》、《抗战三日刊》等刊物上。这些杂文热情奔放,嬉笑怒骂,明..

《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

《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唐弢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26.8万字。《自由谈》是解放前上海最大的日报《申报》的文艺副刊,创刊于1911年8月24日,原来格调并不很高。1932年12月,进步作家黎烈文接任主编..

《报刊杂文、通讯和社论》

《报刊杂文、通讯和社论》:张友渔着。重庆出版社1987年8月版。28.1万字。收辑作者20年代下半期和30年代上半期所撰写的杂文76篇、通讯27篇、社论31篇。主要围绕当时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蓄意侵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