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您推荐

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 民族形式即各民族文学在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学的民族特点的重要表现。构成民族形式的因素,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首先..

《论民族形式问题》

《论民族形式问题》 : 现代评论家胡风的文艺专著。1940年出版。全书共分为9节。在前两节中作家回顾了大众文艺运动的历程,并提出了在抗战的新形势下它所存在的问题即对于“民间形式”的错误看法。..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 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以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

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