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秧歌剧(文学)

新秧歌剧:

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出现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文艺样式。它在原来就广泛流传于我国农村的民间文艺旧秧歌的基础上,经过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加工,使其成为一种又说又唱、载歌载舞的新型歌舞短剧,既有故事情节,又有唱歌舞蹈,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曾在延安等地造成一种“鼓乐喧天,万人空巷”的新秧歌群众运动。由于它在内容上密切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如《兄妹开荒》、《穷人乐》等),所以又称“斗争秧歌”,在教育群众和发动群众方面起过重要作用,是文艺为工农兵方向贯彻后的第一个收获。

为您推荐

新秧歌剧

新秧歌剧:1943年鲁艺秧歌13人的演出采用了民间秧歌,花鼓,小车,旱船,高跷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受欢迎的是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具有猥亵趣味的民间秧歌小调中注入了“自力更生大生产”时代内容。略具戏剧形态,农民群众感..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学)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服务、以发展创作为中心的誓师大会。周恩来到会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政治报告,周扬作《为创造更..

民间文学(文学)

民间文学: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在阶级社会,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平话、谚语、说唱、戏曲等,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

苏区文艺(文学)

新文学(文学)

新文学:泛指“五四”时期产生的内容和形式都与旧文学不同的文学。在内容上,它力图表现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为其主要倾向;在形式上,它以接近群众的语言——白话,为主要书面用语,从而冲破了几千年来以文言..

民族化(文学)

民族化:指文艺家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民族化是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无产阶级文艺作品要达到民族化,作者必须熟悉本民族广大..

伤痕文学(文学)

伤痕文学: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初期以揭露十年浩劫在人们心灵中造成的创伤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和1978年卢新华的《伤痕》等短篇小说为标志,从不同侧面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