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怒愚懦苏轼免祸

张怒愚懦苏轼免祸 : 苏轼因诗下狱后,闲居南京的张方平为了解救他,愤然上疏。因为南京官府不敢接受其疏文,他便让儿子张恕至官府击鼓以进呈疏文。但张恕愚钝胆小,竟徘徊于官府前,始终不敢进去。苏轼出狱后见到张方平的疏文,张口结舌,大惊失色。人们莫名其妙,还是苏辙后来告诉别人,苏轼本因名望太高而下狱,而疏文中有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的话,神宗见了,苏轼便难免有杀身之祸。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引《元城先生语录》:“东坡下御史狱,天下之士痛之,环视而不敢救。时张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愤然上疏,欲附南京递,官府不敢受,乃令其子恕持至登闻鼓院投进。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后东坡出狱后,见其副本,因吐舌色动久之。人问其故,东坡不答。后子由亦见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张恕力。’或问其故,子由曰:‘独不见郑崇之救盖宽饶乎?其疏有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此语正是激宣帝怒尔。且宽饶正以犯许史辈有此祸,今乃再讦之,是益其怒也。且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学实天下之奇才也。独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时急欲救之,故为此言耳。’仆曰:‘然则是时救东坡,宜为何说?’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开端,则是杀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后世子孙因而杀贤士大夫,必援陛下以为例。神宗好名而畏议,疑可以止之。’”

为您推荐

苏轼恶骄僧

苏轼恶骄僧 : 僧人可遵偶有诗句被苏轼赏识,即目中无人,甚至欲以自己拙劣之诗与苏轼诗并列,苏轼极厌恶,后悔误加赏拔,可遵却大言不惭地说苏轼妒忌自己。他的狂妄被人传为笑谈。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僧可遵者,诗本..

王安石与苏轼游蒋山

王安石与苏轼游蒋山 : 王安石与苏轼会于金陵,王安石身着田野人之服,苏轼头不戴帽,王安石笑着说:“礼哪里是为我辈设置的呢!”两人共游蒋山,在佛寺喝茶时,以砚为题,集古人诗联句,苏轼先说一句,王安石竟无句可续。朱弁..

《洞仙歌》之争

《洞仙歌》之争 : 苏轼词《洞仙歌》隐括后蜀主孟昶作品而成。苏轼自序云:“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白堕与杜康

苏轼生日作诗赠李委

苏轼生日作诗赠李委 : 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生日那天与友人饮酒赤壁矶下,进士李委特地作新曲吹奏于江上,以示庆贺,曲声优美,令听者迷醉。苏轼作诗赠与李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

苏轼《戚氏》真伪之争

苏轼《戚氏》真伪之争 : 据说,苏轼有《戚氏》一词,李之仪作跋,谓在一次宴席上,有歌女唱《戚氏》调,苏轼正读《山海经》,即以书中事为题,随着歌女的演唱依声填词,唱完,词也填就。费衮在《梁谿漫志》中曾辨其伪,但陆游..

苏轼偶对机敏

苏轼偶对机敏 : 辽国素闻苏轼之名,想以奇难事使他窘迫。一次,辽使者以“三光日月星”为上联,请苏轼对下联,苏轼先对以“四诗风雅颂”,又根据《易经》中称元、亨、利、贞为四德之意对以“四德元亨利”,辽使者见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