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 议论文。作者朱光潜。选自《孟实文钞》。本文从读诗和培养文学趣味的关系谈起,认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可赖以摆脱只重情节的“低下趣味”,重视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作者结合了实际来加以论证,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两首诗里的故事都十分简单平凡,但后面却隐藏着简朴而隽永的情趣。作者以活泼自由的行文方式来表达精深的思想内容,兼得疏放与谨严之妙。论证结构呈“递进式”,好像剥茧抽丝一样,逐层深入。语言也很精辟。

为您推荐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出版时间:1993-09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 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著。-译《论趣味的标准》,1757年出版。其主旨是驳斥相对主义,讨论审美趣味或审美鉴赏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休谟认为:美不是客观存..

论趣味的标准

论趣味的标准 : 又译为《论审美趣味的标准》,美学著作。大·休谟著。1757年出版。中译文载于《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吴兴华译。大·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

新闻趣味性

新闻趣味性 : 也称新闻兴趣性。指新闻报道表现出的引起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关心、注意的意识倾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本身引起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心、注意,引起普遍兴趣。二是新闻报..

《趣味批判》

李平心论读书的趣味

李平心论读书的趣味:李平心(1907-1966)原名循钺,又名圣悦,江西南昌人。历史学家。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肄业后任教于浙江第六师范学校,并编辑《世界月报》。后曾主编《自修大学》、《现实周报》。1945年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

老年审美趣味②

老年审美趣味 : 老年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如根据自己审美趣味得出对美、丑、喜、悲等的看法及评价。当艺术品成为这种评价的对象时,人们就把这种能力叫艺术趣味。审美趣味的特点是..

小说读者的审美趣味

小说读者的审美趣味 : 小说读者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指小说读者在阅读欣赏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向性和期待性的需求和情绪。一般说来,它的形成直接受到读者自身的经历、教养、性格、年龄乃至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