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造像记(书法)

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造像记(书法):

【简介】:

全称《武猛从事汲郡山阳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造像》。东魏武定元年(543)八月(永兴元年兴建)。正书。三十行,行三十字。上像旁有小字题名。碑阴及两侧均有佛像与题名。旧在河南淇县北三十五里浮山封崇寺内,一九二九年被军人运至天津时,锯爲两段。今在美国纽约市立博物馆。旧搨本十一行“劫故正”三字不损。《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造像记》很自然地让我们把它和公元一百五十六年的《礼器碑》联系在一块了。这眞是一个奇迹,作者可能去心摹手追吗?抑或是通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也可能直接效法春秋以来的齐国靑铜器铭文的特色。这虽然是浮想联翩,却使人感到妙不可言。此碑是一件楷隷结合的作品,以楷书爲主的结构,偏于长形或方正,以隷书爲主的笔画,波磔起伏,铦利爽劲,两头势起,使芒角不失遒润。唐太宗云:“爲波爲磔,贵三折而遣毫”,作者是将这些字作爲隷书来表现的,如“千”、“万”、“永”,隷书对他的影响至深且广,这件作品爲东魏隷意最浓者。在此之前,作者的隷书尙很见工底,而在此之后,再敛去一些波磔,则是一件工楷。欧阳询也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令人感到不足的是隷意在每一字的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字已脱隷意,纯粹楷法,而有的仍属隷书,合爲一篇,就有牴牾之感,这是作者由隷至楷过渡阶段不可避免的。作者日趋成熟,从笔画的熟练流畅到韵味的标拔,都可追大唐名家,只可惜在此之前的形成及日后的发展不能得见。

为您推荐

李次明爲亡儿造像记(书法)

李次明爲亡儿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李次明爲亡儿李那延造观世音白玉像》。东魏武定元年(543)七月刻。正书。九行,行一至六字不等。有宋元丰元年(1078)二月二十三日来高才、马良等题记。旧在河北枣强县。曾归山东..

道俗九十人造像记(书法)

道俗九十人造像记(书法):【简介】: 东魏武定元年(543)七月刻。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高二尺九寸,广二尺四寸五分。”分五层:上三层刻画像,第四层刻造像记,下层刻画像。正书。记二十三行,行八字。右侧题名六列,列三行..

元显墓誌(书法)

元显墓誌(书法):【简介】: 又称《淮南僖王元显墓誌》。东魏武定二年(544)八月刻。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字。59.7×59.7cm。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 北魏晚期,碑誌书法已趋华美婉约,至东、西魏,北齐,..

凝禅寺碑(书法)

僧愍造像记(书法)

僧愍造像记(书法):【简介】: 亦称《比丘尼僧惽爲亡父母造白玉像》。东魏元象元年(538)八月刻。正书。六行,第二行六字,余行四字。曾归端方。《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赏析】: 这是一件气力之作,每个笔画都尽全身之力而爲..

惠晖合衆造像(书法)

惠晖合衆造像(书法):【简介】: 全称《比丘惠晖合衆造释迦像》。东魏天平四年(537)正月刻。四面刻。正书。二十一行,行三字。曾归长白端方,武进徐氏。今藏日本东京文科大学。《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赏析】: 虽有乌丝栏..

道山造像记(书法)

道山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比丘僧道山造观世音像》。东魏兴和三年(541)四月刻。正书。刻佛座正而及两侧。正面文六行;两侧文各四行,行四字。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竪二寸五分,面广四寸五分。”在河北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