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彦谦碑(书法)

房彦谦碑(书法):

【简介】:

全称《唐故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铭并序》。唐贞观五年(631)立。李百乐撰,欧阳询书。隷书。三十六行,行七十八字;碑阴十五行,行十三字;碑侧三行计三十三字。据王昶《金石萃编》载:“碑高丈一尺一寸四分,宽五尺三寸”。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在山东章邱。淸方若谓:赵山鄕人恶碑贾椎搨时随观多閑人,践伤田禾,欲毁作无字碑以杜碑贾之来。事爲邑令所禁,然已下截漫漶,不复如前。旧搨“喜邦”之“喜”字完好。日本《书道全集》着录。

【集评】:

淸吴玉搢《金石存》:“极挑拔险峻之抄,与正书正是一律。兰台《道因》亦全是此种风味也。”

【赏析】:

单凭直觉,我们很可能会将《房彦谦碑》误认爲是隋或隋以前的北朝人的作品。的确,这块用笔的结构都极爲“粗率”的碑刻很难使我们相信它的作者竟是那位将楷书写得规整之极的欧阳询。

不仅在欧阳询书法中,乃至在整个唐代文人书法中,此碑也属奇特。说它是隷书吧,其结构、转角及某些笔画的起收笔却是明显的楷法;说它是楷书,不少字的横画、捺画的主笔又有浓重的隷意。《房彦谦碑》的这种亦楷亦隷的倾向在唐碑中是罕见的,倒是与隋代的《靑州默曹残碑》等衆多的北碑极爲相象。可以看出,本爲隋人的欧阳询入唐以后,仍念念不忘北派书法固有的那种杂交式书风。

与作者其他规範工整的楷书作品相比,本碑的艺术个性相当强烈,它没有那种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得来的匀称和谐感,以及循规蹈矩的君子风度。创作过程的不经意性,加上刻工斧凿的粗率性,使本碑在线条、结体及布局安排上充满着不和谐、不舒适感:用笔锋芒毕露、笔画长短、部位的正倚以及字形的大小、俯仰等都不符合中庸美的造型规律。在以圆融、平正、和谐爲审美理想的唐代艺术中,它是一件粗头烂服。

事物总由两面构成,《房彦谦碑》的粗率在烘托出作者个性特点的同时,又成了作品艺术缺陷之所在—它那毫不含蓄的用笔,削弱了令后人回味的内涵,东倒西歪的字型破坏了作品整体的协调美。也许也正是对这种缺陷的认识,欧阳询很少作此风格的书法,使得我们在其传世碑帖中,难以找出第二块《房彦谦碑》来。

为您推荐

孔子庙堂碑(书法)

孔子庙堂碑(书法):【简介】: 唐武德九年(626)立。虞世南撰并书。传贞观年间(627—649)仅搨数十纸赐近臣,不久石毁。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后命相王旦重刻。正书,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额篆书六字。今亦不传。后世主要有两种..

豆卢宽碑(书法)

豆卢宽碑(书法):【简介】: 唐永徽元年(650)立。李义府撰,无书人姓名。正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九字。额篆书“唐故特进芮定公之碑”九字。在陕西醴泉西谷村。日本《书道全集》着录。 【集评】: 明赵崡《石墨镌华》:“正书精健..

化度寺碑(书法)

化度寺碑(书法):【简介】: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贞观五年(631)立。李百乐撰,欧阳询书。正书。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北宋庆曆初範雍见此碑,叹爲至宝,寺僧以爲石中有宝,破石求之,不得,弃之寺后。石断爲三。雍易..

那卢妻元买得墓誌(书法)

段志玄碑(书法)

段志玄碑(书法):【简介】: 唐·无书人名氏。贞观十六年(642)立。搨本,正书。凡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在陕西醴泉九巙山昭陵。《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集评】: 明赵崡《石墨镌华》:“正书中时作一二笔分隷,是六代遗习。”..

摹王羲之长风帖(书法)

摹王羲之长风帖(书法):【简介】: 唐·褚遂良书。硬黄纸本。草书。凡两段。第一段三行,第二段八行。本幅27.5×40.9cm。拖尾三段,一段27.5×102.4cm。二段27.5×73.6cm。三段28×53.9cm。《石渠宝笈初编》着录。载《故宫书..

杜夫人郑善妃墓誌(书法)

杜夫人郑善妃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齐故华阳王长史杜府君夫人郑氏墓誌铭》。隋大业十三年(617)十月刻。正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48×47.5cm。河南洛阳出土。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