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碑(书法)

化度寺碑(书法):

【简介】: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贞观五年(631)立。李百乐撰,欧阳询书。正书。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北宋庆曆初範雍见此碑,叹爲至宝,寺僧以爲石中有宝,破石求之,不得,弃之寺后。石断爲三。雍易归,置之购书阁。靖康兵乱,取藏井中,兵乱后取出,搨数十本,石碎亡。翻刻本极多。宋时已有。传世搨本惟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成亲王旧藏本是原石搨之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本极多,除中华书局所印吴县吴氏本外,余皆爲翻本。

【集评】: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欧阳率更书,所谓直木曲铁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然未能端冕而有德威也。”

元赵孟頫跋:“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爲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

《潜溪集》:“《塔铭》尤信本得意书,姜尧章谓胜于《醴泉》,骎骎入于神品,其亦知言哉。”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赵子固以欧阳率更《化度》、《醴泉》爲楷法第一。虽不敢谓然,然是率更碑中第一。而《化度》尤精紧,深合体方笔圆之妙。”

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赵子固谓率更《化度》、《醴泉》爲楷法第一。”又:“《化度铭》字法视《醴泉》差小而整秀。”

淸杨守敬《学书迩言》:“欧书之最醇古者,以《化度寺》爲最烜赫。”

近代康有爲《广艺舟双楫》:“《化度》、《九成》,气象较爲雍容,然《化度》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

【赏析】:

欧阳询传世法书最爲着名者,除《九成宫醴泉铭》之外,当数《化度寺碑》了。由于两碑所立时间前后仅一年之隔,因而在形神两方面都极爲相似,这便是:用笔瘦劲、刚狠,结体内敛、修长,法度森严。

作爲欧楷的代表作,《化度寺》当然也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九成宫》那种明显地具有北碑镌刻痕迹的锋芒外露的用笔方式,而以一种更爲含蓄、饱满的线条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九成宫》在神采上略显单薄,而它却显得较爲丰腴、朴茂。所以,我们说,《化度寺》更能代表欧楷的成就。

《化度寺》的成功在于,欧阳询能将“情”与“理”的对立的两极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僵硬的法则中注入了温情脉脉的人性。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欧楷在大家林立的中国文人书法史上异军突起,确立了自己无可动摇的地位。

透过《化度寺》,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规範与感性生命的对立、冲突与调和,看到了理性规範的强大势力所构成的无法抗拒的命定因素,看到了个体生命所面临的重负和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在这种交锋中,理性力量始终佔据优势,最后矛盾的解决、调和是以感性生命的屈从爲代价的,故此,米芾以“如新瘥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勤”之语来评介欧楷。

《化度寺碑》在代表欧楷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成爲整个楷书的极则,它以自身的规範划定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后界限,若再向前迈出一步,即刻堕入魔道。后世学欧者僵死有余,生动不足,即是此种原因—亦步亦趋者往往昧于对先辈精义的理解,而徒学其表,对于灵动性相对其他楷书更弱的欧楷,更不易发现其生命的内涵,结果摹仿者笔下仅是一具僵尸。淸人黄自元等人书法的非艺术意义也许能加深我们对欧书的认识。

为您推荐

孔子庙堂碑(书法)

孔子庙堂碑(书法):【简介】: 唐武德九年(626)立。虞世南撰并书。传贞观年间(627—649)仅搨数十纸赐近臣,不久石毁。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后命相王旦重刻。正书,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额篆书六字。今亦不传。后世主要有两种..

豆卢宽碑(书法)

豆卢宽碑(书法):【简介】: 唐永徽元年(650)立。李义府撰,无书人姓名。正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九字。额篆书“唐故特进芮定公之碑”九字。在陕西醴泉西谷村。日本《书道全集》着录。 【集评】: 明赵崡《石墨镌华》:“正书精健..

那卢妻元买得墓誌(书法)

那卢妻元买得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大郑上柱国邓国公故太夫义安郡夫人元氏墓誌》。郑开明元年(618)五月刻。隷书。二十五行,行二十五字。50×50cm。侧一行,行六字。盖阳文篆书“大郑邓公太夫人故义安夫人元氏墓誌”..

摹王羲之长风帖(书法)

杜夫人郑善妃墓誌(书法)

杜夫人郑善妃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齐故华阳王长史杜府君夫人郑氏墓誌铭》。隋大业十三年(617)十月刻。正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48×47.5cm。河南洛阳出土。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

宫人丁氏墓誌(书法)

宫人丁氏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大隋故宫人司餝丁氏墓誌铭并序》。隋大业十一年(615)八月刻。正书。十四行,行十五字。405×405cm。一九二五年河南洛阳城西后洞村出土。曾归三原于右任。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

皇甫君碑(书法)

皇甫君碑(书法):【简介】: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诞碑》。无年月。于志宁撰,欧阳询书。正书。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据《金石萃编》:“碑高七尺六寸,宽三尺八寸。”额篆书:“隋柱国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