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训 :
“反训”之名始见于清初。清代刘淇(生活在康熙年间)《助字辨略》卷二“诚”下:“《论语》‘苟志于仁矣’朱注云:‘苟,诚也。’苟得为诚,故诚亦得为苟,诚与苟义相违而相通者,反训也。”又“方”下:“‘方今’得为‘向时’者,反训也。”这里的“反训”指的就是用反义词训释词义的释义现象,属于训诂术语的“反训”。
反训的产生源于同一词具有相反的两个意义的词义现象,这种现象又称“反义同辞/词”“正反同辞/词”。晋代郭璞最先注意到这种现象。《尔雅·释诂下》:“肆、古,故也。”“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尔雅·释诂下》:“徂,往也。”“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此后历代不少学者都对反训发表过各自的见解,如唐代孔颖达,宋代贾昌朝、洪迈,明代杨慎,清代王念孙、段玉裁、钱大昕、俞樾等。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术界曾对反训问题做过广泛讨论,提出过多种不同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在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具有正反两个对立意义的词,他们把反训解释为历时现象,或者解释成两个同形词;另一派则认为共时词汇系统中存在反训现象,只是“反训”这一术语不恰当,应称为“反义同词”。
关于反训,有几点是可以明确的:①反训最初是古人针对“故,今也”这样的“相反为训”的词义训释现象提出来的概念,就此而言,该术语简明扼要,并无不妥。②反训指称“反义同词”的词义现象是后来的引申,“反训”与“反义同词”具有包含关系,无法用“反义同词”取代“反训”。③反训实质上也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如《荀子·正论》:“称远迩而等贡献。”唐杨倞注:“等,差也。”训“等”为“差”是取“等”的分别等级义,所谓“反”是就“等”另有等同义而言的。④反训的形成有的是词义引申的结果,有的则是形近字混同、音同音近词混同造成的。⑤反训是任何语言都有的词义现象。如英语的leave既有离开的意思,又有留下的意思;twilight既有黎明的意思,又有黄昏的意思。现代汉语也不例外。如“放水”既有注水的意思,又有把已蓄之水放掉的意思。“销魂”既可形容极度的悲伤,也可形容极度的快乐。所以,反训不是汉语的孤立现象,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