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
最早作疏的应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他给《毛诗故训传》作笺,既释《诗经》原文,又申说《毛传》,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只不过《郑笺》一如他的“三礼”注,言简意赅,故又被认为是注的体式。
“疏”这一称谓出现在六朝,最初是经学家向所授业的弟子讲授经典时的讲义,讲经就需要对经文词语和文意进行阐释,同时也要对前人注进行梳理,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于是就形成了“疏”这种训诂体式。
“疏”的作用主要在于会通经文、传注的义理。如《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唐代孔颖达《正义》:“夜未央者,谓夜未至旦,非为训央为旦。”这是释经,即注释正文。《诗·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乐且孺。”《毛传》:“孺,属也。” 孔颖达《正义》:“和而甚忻乐,且复骨肉相亲属也。”孔颖达既解释经文“和乐且孺”之意蕴,也解释了《毛传》“孺,属也。”“属”,当为亲属义。
“疏”还有补充旧注,探明事物来源之功。如《尔雅·释兽》:“豺,狗足。”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说文》:‘豺,狼属,狗声。’……高诱《吕览·季秋纪注》:‘豺,兽也,似狗而长毛,其色黄。’《一切经音义》引《仓颉解诂》云:‘豺似狗,白色,爪牙迅利,善搏噬也。’”由于“疏”在为经文和旧注作解时要引经据典,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来证明一种说法,一个解释,故显得冗长,不如古注简洁,但要真正弄懂上古文献的意义和道理,就需要耐住性子认真读古人的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