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系联法

    反切系联法 :

反切系联法为清代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首创。他根据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双声关系、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叠韵关系,分别对《广韵》的反切上字和下字进行系联以考察《切韵》时代的声类和韵类。

陈澧的反切系联法可以概括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辅助条例3部分。

基本条例是反切系联法的核心,包括“同用”“互用”和“递用”3种关系。此3种关系可以将同类的音合并到一起,直接从反切上字或下字中系联出声类或韵类的大致轮廓。《广韵》中大多数的反切上字和下字都可以通过基本条例进行系联归类。

分析条例可以将不同类的音分开。若两个反切的下字同类,那么上字必不同类,若上字同类,则下字必不同类,否则两个反切完全同音,就没有必要分注两个反切。如《广韵》上平声二冬韵“彤”徒冬切,“炵”他冬切,“彤”“炵”二字反切下字同用“冬”,故同类;那么反切上字“徒、他”必不同类,前者属于“定”母,后者属于“透”母。

辅助条例可以把一些用基本条例无法直接系联上而实际上应该归属于同类的小类合并为一个大类。辅助条例有“又音”和“四声相承”两种。前者辅助分析反切上字归声类,后者辅助分析切下字归韵类。

陈澧发明的反切系联法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考求出《广韵》的声韵系统,将《切韵》系韵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启发了人们利用反切材料研究某一音系的声类和韵类,从而使得见于韵书和韵书之外的反切用语成为汉语音韵学研究大宗材料的来源。以往人们对古音的研究主要依靠韵书,但韵书主要是为诗文押韵而作,一个“韵”可以包含一个或数个相近的“韵母”,而声母也未能明确地表达出来。通过系联反切用语区分声类和韵类,正可以补充韵书的这些不足。

陈澧的系联法是客观而科学的,尤其正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是考察汉语古音音类的自足的方法,所以成为广泛考订不同时代韵书、反切材料的语音系统的重要方法。后来学者利用此方法对《切韵》《广韵》《集韵》《玉篇》、大徐本《说文解字》、小徐本《说文解字》《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书中的反切进行了研究,构拟出不同时地的语音系统。

陈澧利用反切系联法归纳出了《广韵》的40声类和311个韵类。后来的学者利用系联法得出的《广韵》声类和韵类与他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曾运乾、陆志韦系联出51个声类,王力系联出290个韵类。这不是系联法自身的问题,而是现代学者对《广韵》中反切材料的认识和反切系联法的使用方法存在差别所造成的。

为您推荐

法庭语言学

法庭语言学 : 国际法庭语言学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Linguists,简称IAFL)所列出的对法庭语言学的广义理解,涵盖语言与法律相关的所有领域:①语言与法律:立法、法律文件的可理解性、..

大名

大名 : 如把地上蔓延生长的植物称为“草”,“草”就是这一类事物的大名。对草这类事物还可从类别、大小、用途等角度进行归类,并给以相应的名称,这样的名称就是“小名”。先秦思想家荀况在《正名》篇中..

错简

错简 : 有纸以前,文书大都是写在竹简上按次序编联成卷的,后来由于编联的线绳断绝等原因,竹简顺序错乱,根据错乱的竹简整理出的文本往往会语句残断而致不连贯或不搭配。例如《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

输出假说

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 : 这种机制在大脑中独立存在,与生俱来,不同于大脑其他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A.N.乔姆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的概念,用于解释为什么儿童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仅仅通过有限的语..

输入频率假说

输入频率假说 : 输入频率指语言形式或特征在人们听到的话语或者读到的文字中出现的相对次数,通常用它们在每百字、每千字或者每百万字中出现的次数来度量。有些语言形式或特征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非常..

小名

小名 : 如“乌”在《说文》中解释为“孝鸟也”,说明它在上古是可以独立成词的,是指全身乌黑、能反哺的一种鸟,今称为“乌鸦”。“乌”相对于鸟,就是小名。中国先秦文献中还把“乌”称为“鸟乌”,这就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