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 :

这种机制在大脑中独立存在,与生俱来,不同于大脑其他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A.N.乔姆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的概念,用于解释为什么儿童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仅仅通过有限的语言接触就能够学会母语或第一语言。乔姆斯基指出,儿童在现实语言环境中接触到的语言输入,不但没有提供实现本族语能力所需的全部语言信息,而且存在许多言语缺陷。即便如此,儿童依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母语,并且能够理解从未听过的话,说出从未听过的句子。这意味着儿童不是仅凭这些不充分的输入,依靠模仿、刺激、强化、猜测、概括等手段,在短时间内成功学会并创造性地使用母语,而是有其他东西在发挥作用。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大脑就具有在后天环境作用下学会语言的生物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先天的、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是人脑遗传的普遍语法系统,即一些人类所有语言普遍适用的法则以及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征。乔姆斯基学派将这些法则的具体表征称为参数。

乔姆斯基学派认为,儿童正是由于具备了语言习得机制,所以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可以根据接触到的母语输入,自动选择与确定普遍语法在母语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母语。

为您推荐

输出假说

输出假说 : 这一假说由加拿大学者M.斯韦恩于1985年提出,并逐步加以充实。此假说认为,要实现二语习得,学习者不但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而且需要可理解性输出。可理解性输出指学习者在交际语境中产出的他人可..

输入频率假说

输入频率假说 : 输入频率指语言形式或特征在人们听到的话语或者读到的文字中出现的相对次数,通常用它们在每百字、每千字或者每百万字中出现的次数来度量。有些语言形式或特征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非常..

小名

小名 : 如“乌”在《说文》中解释为“孝鸟也”,说明它在上古是可以独立成词的,是指全身乌黑、能反哺的一种鸟,今称为“乌鸦”。“乌”相对于鸟,就是小名。中国先秦文献中还把“乌”称为“鸟乌”,这就是清..

法庭口译

连语

连语 :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中有《连语》一篇,举出23个例词加以考释,认为“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意思是相连的两个字(词)意义相同(近),不能分别解释为不同的意义。如“囹圄”,王..

衍文

衍文 : 如《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

陆德明

陆德明 : 苏州吴(今江苏省吴县)人。陆氏在陈后主时任左常侍,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其在经学上受王弼之学影响较大,“善言玄理”,偏向精通简要的“南学”一派;同时也不废“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