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为哈尼族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1957年通过方案(草案),1958年开始试行。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有二十六个字母,另有十二个双辅音字母、一个三合辅音字母,表达三十二个声母和二十六个韵母。用三个字母l、q、f写在音节后标示声调,中平调不标调号。出版有《哈汉对照词汇》等。
哈尼文(语言)
哈尼文(语言):
建国后为哈尼族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1957年通过方案(草案),1958年开始试行。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有二十六个字母,另有十二个双辅音字母、一个三合辅音字母,表达三十二个声母和二十六个韵母。用三个字母l、q、f写在音节后标示声调,中平调不标调号。出版有《哈汉对照词汇》等。
傈僳文(语言):中国傈僳族使用的文字。历史上曾创制过傈僳文多种:(1)音节文字。使用于云南丽江地区维西县。系傈僳族汪忍波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造。共九百多字。字形近似汉字和*东巴文。(2)变体罗马字。使用于云南怒江..
毗伽可汗碑(语言):唐代突厥碑刻。开元二十二年(735年)立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右岸和硕柴达木湖畔。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年)发现。刻有汉、突厥两种文字。突厥文共八十行。内容主要是记功。碑文为利特勒所撰。..
苗文(语言):中国苗族使用的文字。建国前曾出现过几种老苗文。如: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禁用的湖南城步县“篆字”;清末湘西苗族秀才石板塘利用汉字的“形声”、“会意”两种造字方法,创制的一千多个苗文;外国传教士在贵州凯..
水书(语言):也叫“水文”、“水字”。中国水族的古老文字。始创年代不详。有二百多个单字。字形复杂多样。一部分为象形字,有整体象形、局部象形和半象形几类。大部分来源于汉字,有的直接借用;有的改变形体,倒写、反写、斜..
厥特勒碑(语言):唐代突厥碑刻。开元二十年(732年)立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右岸和硕柴达木湖畔。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年)发现。刻有汉、突厥两种文字。正文六十六行,刻于大小二碑上。小碑一面写十三行,其余部分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