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突厥碑刻。开元二十年(732年)立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右岸和硕柴达木湖畔。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年)发现。刻有汉、突厥两种文字。正文六十六行,刻于大小二碑上。小碑一面写十三行,其余部分刻于大碑正面及边上。内容主要是记功。碑文为阙特勒之侄利特勒所撰。
厥特勒碑(语言)
厥特勒碑(语言):
唐代突厥碑刻。开元二十年(732年)立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右岸和硕柴达木湖畔。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年)发现。刻有汉、突厥两种文字。正文六十六行,刻于大小二碑上。小碑一面写十三行,其余部分刻于大碑正面及边上。内容主要是记功。碑文为阙特勒之侄利特勒所撰。
托忒蒙古文(语言):也译作“陶德文”。中国新疆蒙古族使用过的文字。卫拉特人扎亚·班迪达于1648年根据蒙古语卫拉特方言特点,在*回鹘式蒙古文基础上改制而成。“托忒”是蒙古语“明确”的意思。有三十一个字母,其中元音..
八思巴字(语言):也叫“方体字”。旧称“蒙古新字”、“蒙古字”、“蒙古国书”、“元国书”等。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藏族学者八思巴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颁行于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元代亡后废弃。字母多数取自藏文..
尔苏沙巴文(语言):中国四川自称“尔苏”的一部分人使用的文字。尔苏语称为“扎拉玛”。一种图画文字。约有二百多个单字。只有手写体,多数用竹笔或兽毛蘸上各种颜色书写。其特点有:无十分固定的笔画、笔顺、书写格式和行..
纳西文(语言):中国纳西族使用的文字。纳西族原使用独创的民族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建国后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57年通过方案(草案),1982年、1984年进行了修订。以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
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语言):简称“山花碑”。明代白文碑刻。景泰元年(1450年)刻于云南大理庆洞庄圣元寺《重理圣元西山碑记》的碑阴。作者为明代白族诗人杨黼。碑文分十三行,连碑题共五百二十八字。以白族的“山花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