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壮族使用的文字。建国后为壮族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55年公布方案(草案),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有三十二个字母。1982年进行修订,将原方案中六个非拉丁字母和五个声调符号全部改为拉丁字母形式。计有辅音字母十六个,元音字母六个,调号字母四个。出版了壮文报和大量书籍,并在学校教育中推广使用。
壮文(语言)
壮文(语言):
中国壮族使用的文字。建国后为壮族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55年公布方案(草案),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有三十二个字母。1982年进行修订,将原方案中六个非拉丁字母和五个声调符号全部改为拉丁字母形式。计有辅音字母十六个,元音字母六个,调号字母四个。出版了壮文报和大量书籍,并在学校教育中推广使用。
纳西文(语言):中国纳西族使用的文字。纳西族原使用独创的民族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建国后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57年通过方案(草案),1982年、1984年进行了修订。以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
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语言):简称“山花碑”。明代白文碑刻。景泰元年(1450年)刻于云南大理庆洞庄圣元寺《重理圣元西山碑记》的碑阴。作者为明代白族诗人杨黼。碑文分十三行,连碑题共五百二十八字。以白族的“山花体”十..
白文(语言):①中国白族使用的文字。有老白文、新白文两种。老白文也叫“僰文”,创于南诏(752-902)末期。利用汉字来表达白语。表达方法有四种:表意、表音、利用汉字及其偏旁创造新字表音、直接使用汉语借词。历史上曾用老..
西夏文(语言):中国古代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西夏时称为“蕃书”、“蕃文”,元代称为“河西字”。西夏大庆(1036-1038)年间,国主李元吴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仿汉字成例创制。共六千余字,颁为国字。一字一音,属表意文字类型。字形..
新傣文(语言):也叫“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同“老傣文”相对。中国傣族使用的文字。1954年从原有四种*老傣文中选取傣仂文、傣哪文进行改进、制订的两种拼音文字。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试行。字母来源于梵文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