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语言)

避讳(语言):

①也叫“讳饰”、“曲语”。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用另外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不直说“死”,改用“山陵崩”来美饰。②古代人名“为尊者讳”的习俗。古代凡与帝王或帝王祖辈名字同字或同音的字,均须改用其他字。以避其讳。如汉代明帝姓名为“刘庄”,为避其名讳,平民百姓的“庄”姓被改为“严”姓。③“改窜”之一。因为犯忌等原因后人对前人文章所做的删改。如《史记》:“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引此文变为“……贬诸侯,讨大夫……”,因忌讳不言“天子”。

为您推荐

避讳➀

避讳:封建时代不得说出或写出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须用特定方法避开,称为避讳。避讳始于周代,《尚书·金滕》:“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孔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名,故曰某。”秦汉避讳已有成法,秦代改“正月”为“端月”,汉代已..

避讳法

避讳法:讳名的具体方法及规定。每人的家讳、历代的国讳,是各不相同的,但讳名的具体方法却基本类似,最常见的避讳法有三种。第一是改字法,凡是遇到该避讳的字,就用同音或同义的字来代替,即使是古人古书,照改不误。如西汉为避高..

避讳(语言)

避讳(语言):①也叫“讳饰”、“曲语”。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用另外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排比(语言)

藏词(语言)

藏词(语言):也叫“割裂”。修辞方式之一。将人们熟悉的成语或熟语中的本词藏起,用剩下部分代替本词。可分为:(1)藏头。也叫“抛前”。藏去原话的开头。如:“阿Q本来也是个正人,……准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

拟误(语言)

拟误(语言):修辞方式之一。有意识地把说话人有语病的语句照实录下,以增加语言的实感性,能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可分为口吃仿拟、口头禅仿拟、不合语法的句子仿拟、废话仿拟和不合逻辑的句子仿拟等。如:“老包把眼镜放到那..

反语(语言)

反语(语言):①修辞学术语。也叫“说反话”。倒反之一。用相反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含嘲弄讽刺之意。如“假若当时我已经能记事儿,我必会把联军的罪行写得更具体、更‘伟大’、更‘文明’”,“伟大”、“文明”,实指“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