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

    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 :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文艺理论界开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形象思维问题开始几乎是与典型问题同时提出来的。《文艺报》1956年第9号发表了陈涌的《关于文学艺术特征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从文艺的特征、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谈典型问题的。这篇文章强调形象思维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并认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又有密切关系。这些看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新建设》1956年5月号发表了霍松林的《试论形象思维》,阐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随后,《新建设》又相继发表了温德富的《关于形象思维过程问题的商榷》和任秉义的《试谈形象思维的过程》等文,论述了对形象思维问题的不同观点。由此,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逐步展开。周勃发表了《略谈形象思维》,尼苏发表了《形象思维过程究竟是怎样的?》等论文,蒋孔阳出版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等专著,都集中讨论这一问题。这次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关于形象思维的涵义。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①认为形象思维即“艺术的想象”或“创造性的想象”,这种看法比较普遍;②认为形象思维是“用具体感性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它也有“独特的深化上升运动;”③认为形象思维就是“典型化的过程”。(2)关于形象思维的过程。许多人认为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是与具体感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思维的过程是“抽象化与具体化的统一”,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思维过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3)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思维必须以抽象思维为指导、为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两者是交替使用、相辅相成的,第三种意见则强调形象思维的独立作用。当时讨论中也有人提出否定形象思维的见解,但这种意见影响不大。这场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认识文艺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对于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对于纠正文艺创作和理论指导上违背艺术规律的现象,都有积极作用。只是由于当时的讨论未能更多地结合创作实践和文艺运动的历史,又加上受到反右派、大跃进等运动的干扰,讨论未能深入展开。

为您推荐

视觉思维

视觉思维 : 艺术心理学专著。鲁.阿恩海姆著。1961年在美国出版。中译本滕守尧译,1987年光明出版社出版。鲁.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 ),美国当代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柏..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

出版时间:1993-09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 : 美国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 )著。本书着重讨论了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起的巨大作用的问题。作者试图通过揭示视知觉..

形象

出版时间:1985-10 形象 : 也叫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即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形式概括现实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是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但由于人..

电视思维

屏幕形象

屏幕形象 : 主要指屏幕上的人物形象。电视艺术,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一样,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任何一部成功的电视艺术作品,都是因为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才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并为其赢..

形象思维

出版时间:1985-10 形象思维 : 又称“艺术思维”。顾名思义,是与形象紧密相关的一种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

形象感受

形象感受 : 由语言内容引起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方面的内心体验。这些具有形象性特点的感受是在想象和回忆中映现的,一有语言符号的刺激,一种敏锐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