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集派”

    “九叶集派” :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叶集”派诗人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主要诗歌“要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他们的诗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与现实精神。他们在艺术上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独特的艺术效果。他们在诗歌理论上也系统地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的种种途径和方法处于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点上的“九叶集”派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为开辟新诗发展的新途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您推荐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 : 是抗战时期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泥土》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汸、阿..

象征派

象征派 : 20年代中期形成的新诗创作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是李金发,他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象征主义新诗。他是最早把法国象征派诗人..

《武训传》批判

《武训传》批判 : 195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开展的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和思想斗争。1950年底,由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完成了从解放前就开..

现代派

战国策派

战国策派 : 1940年前后出现在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特务统治、宣扬法西斯主义的文艺派别。代表人物是林同济、陈铨、雷海宗等。因为他们在昆明和上海先后出版《战国策》杂志,并在重庆《大公报》开..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现代文艺论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新文学如何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即如何更好地..

甲寅派

甲寅派 : 1925年出现的代表封建复古势力、维护反动军阀统治、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派别,因《甲寅》杂志而得名。继学衡派之后,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封建复古势力于1925年在北京恢复《甲寅》周刊,为镇压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