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 : 又称“艺术思维”。顾名思义,是与形象紧密相关的一种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形象思维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要从丰富的感性材料“飞跃”到生动的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所以它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形象,只舍弃那些纯粹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东西; 与逻辑思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形象思维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形象思维的目的是把作家艺术家思考、想象的结果塑造成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就是说作家、艺术家既要通过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又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创造艺术形象来表现生活,这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形象思维受作者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也受其对社会生活熟悉、理解程度的制约。丰富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正确运用形象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外文艺理论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文艺创作中的思维特点,把“形象”和“思维”两词明确联系起来的说法,始见于别林斯基著作中。他的说法是: “寓于形象的思维” ( 《伊凡·瓦年科讲述的 〈俄罗斯童话〉》) ,“诗人用形象来思考”(《智慧的痛苦》) 。把“形象”作思维的定语,并组成 “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最早见于法捷耶夫1930年题为《争取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家》 的演说中。
出版时间:1985-10 形象思维 : 又称“艺术思维”。顾名思义,是与形象紧密相关的一种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
《儿童小说的构思和人物的形象》:任大霖着。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5月版。2万字。认为儿童小说的构思,除了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作品有明快的调子、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巧妙而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
《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朱林宝等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版。172.8万字。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两部分,共收文学人物形象4400个。中国文学部分选收自古代神话传说到1949年前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按文学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