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

    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 : 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我国文艺理论界首先进行的一场讨论。1956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上,强调提出了要克服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和自然主义倾向,克服文艺理论、批评、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并认为这种倾向的出现,当然有其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不过对典型问题的简单化的、片面的、错误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缺少认真的、系统的研究,则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理论批评组和《文艺报》,组织了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究竟什么是典型,这次讨论有许多不同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把典型性看作代表性。巴人等人持这种看法,但解释略有不同,有的说“典型是时代和阶级的代表”,有的说“典型是一定阶级、集团、阶层的代表”,或者说“典型是代表某一定社会力量的”等等。第二类认为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张光年等人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典型必须反映一定的社会本质,典型的概括性越强,越是反映出社会生活最本质的事物,它的教育意义和美学价值就越大。同时典型还必须是活生生的个性,典型的特征表现在用完整的活生生的个性揭示出一定的社会本质。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被有的同志加以强调。一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强调文艺的具体感性和美感特点。二是强调艺术形象的个性化。王愚的文章注意到了艺术典型的具体感性特征和个性特征,鲍昌的文章强调了个性对于艺术典型的重要性。这次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对于庸俗社会学的典型理论有所批判,也提出了一些符合文学艺术特征的见解。但是由于这次讨论结合创作实际不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和原则的争论上,加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讨论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收获。

为您推荐

典型

出版时间:1985-10 典型 : 又叫典型性格、典型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典型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从典型..

典型环境

出版时间:1985-10 典型环境 : 环境是指围绕人物的、形成其性格的、并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是人物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具体生活环境的统一。典型环境是指典型人物所处的、形成典型人物性格并驱使..

典型化

出版时间:1985-10 典型化 : 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反映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包括概括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典型化与形象化的方法原是一致的,只是典型化对概括化和..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

《形象与典型》

《形象与典型》:蒋孔阳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版,1981年2月版。15.4万字。收入作者有关艺术形象、典型以及形象思维的文章12篇。集中探讨了艺术形象的本质、艺术典型的内涵,阐述了形象思维学说的发展沿革、本质特征..

《文艺典型系统引论》

《文艺典型系统引论》:李希贤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版。28.7万字。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作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典型”的对象论、典型创作论、典型人物本体论、典型研究史论及..

《西方典型理论发展史》

《西方典型理论发展史》:陆学明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4月版。28万字。共7章。从典型理论萌芽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始,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发展高峰时期止,力图从宏观与微观、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角度,勾勒出西方典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