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

唐代司空图诗论观点之一。

语出《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指诗的言辞、韵律,包括诗中所写的具体事物和表现形式,泛指诗的本文;“致”,指“意境”,包括诗的情趣、意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尤言“言外之意”、“文外之旨”、诗外之情致。司空图认为,诗歌的特点是言短意长,凝炼、含蓄,余味无穷。

好诗应当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司空图的这一观点,前人早有论述。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钟嵘《诗品序》中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唐代皎然《诗式》中说:“两重意己上,皆文外之旨。”足见,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原本于前人的“文外之旨”说。“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观点,对后世严羽、王士祯等人的诗论都发生较大影响。

为您推荐

致约瑟夫·布洛赫

致约瑟夫·布洛赫:恩格斯写于1890年9月21、22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收入第37卷。此信针对布洛赫来信提出的回题,着重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历史过程中..

主观之诗人

主观之诗人:近人王国维对作家的分类。指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诗人和词人。语出《人间词话》:“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王国维认为诗人和词人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这是符合诗歌创作实际的..

中国近代文论选

中国近代文论选:舒芜、陈迩冬、周绍良、王利器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该书选收中国近代作家论文学的诗文246篇,略按时代,分为3辑:第1辑,自鸦片战争前夜至变法运动前夜;第2辑,戊戌变法前后;第3辑,自辛亥革命前夜至五..

直寻

致杰米扬·别德内依同志

致杰米扬·别德内依同志:斯大林写于1930年12月12日。全文载《斯大林全集》第13卷。信中通过对诗人别德内依的思想和创作的批评,阐述革命作家如何进行歌颂和暴露的问题。认为,对于革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布尔什维克的批..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诗话。南宋葛立方(字常之)作。取晋人语“皮里阳秋”之义而名之。又名《葛常之诗话》、《葛立方诗话》。20卷。前6卷以评论汉魏以来诗人诗作为主,不专论诗句工拙,重在论意旨之是非,以见其人品之高下。后14卷兼论..

宗教魔法说

宗教魔法说: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继承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的各原始部族的风俗、仪式和信仰无不起源于交感巫术的理论,认为最初的文艺创作是原始宗教魔法的直接表现,是对自然物施行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