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模式

    亚里士多德模式 :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如何运用修辞和讲演手段说服听众的理论,美国传播学者在本世纪50年代将它引进本学科,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理论模式。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在讲演过程中,要让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讲演者本人的品质。听众越感到讲演者诚实,就会越快地相信他,特别在问题超出确切知识的范围或意见分歧时,更是这样。(2)讲演要造成形成某种态度的机会,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因为听众是在欢乐或痛苦、爱与恨的波动中作出不同抉择的。(3)对论点必须提供逻辑的证明,或用适合于某一情况的其他手段显示论点的必要性,不论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貌似的。只有这样,讲演才会产生效果。亚里士多德说:“这些就是说服的工具,要掌握所有这一切,要求一个人看起来是可以信任的,他能逻辑地说理,能根据品德分析人的性格,并且能分析各种情绪的本性和特质,利用使之激动的手段和方法。” (转引自施拉姆《传播学概念》中文版第220—221页)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见解,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指导传播实践的现实意义。

为您推荐

马莱茨克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 又称“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Maletzke)关于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在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制约下进行传播活动的一种理论描述。1963年,马莱茨克在他所著..

丹斯螺旋形模式

丹斯螺旋形模式 : 关于传播过程动态性的一种理论描述。与所有的社会过程一样,传播是一种环环相续而又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尽可能从理论上准确地表述这一过程的动态性质,美国传播学者丹斯1967年在..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 关于大众传播现实过程的一种理论描述。1957年,美国学者韦斯特利 (Westley) 和麦克莱恩 (Maclean) 在 《大众传播研究的一种概念模式》 一文中提出的模式。他们自称这个模..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 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关于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描述。1966年,德弗勒在其《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

模式及其功能

模式及其功能 : 模式是类比事物结构形式或内在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直观而简化的理论描述方式。模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实在的,一种是抽象的。实在的模式是具体事物结构形式的再现,如一台收音机..

赖利夫妇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 美国学者约翰·怀特·赖利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关于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相互关系的一个传播模式,于1959年在《大众传播和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如图。 赖利夫妇认为:传播者C与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