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赖特模式

    卡特赖特模式 : 美国学者卡特赖特关于传播效果的一种模式理论。1941年至1945年,美国花了大量的努力动员国人购买支援战争的公债,心理学家多温·卡特赖特志愿参与了这一活动,并借机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后于1949年发表了 《说服大众的一些原则: 美国战时债券销售研究中的发现》 一文,对诸多推销经验和认购者的心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提出了针对受众进行劝服的一般原则:
(一) 讯息必须唤起人们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注意往往向四面八方辐射,要劝服人们,传播者发出的讯息必须引人注目,进入受传者的感官,这是传播产生效果的基本前提。
(二) 讯息到达受传者的感官以后必须成为受传者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一般地讲,受传者总是趋向于不让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生不愿意有的变化。当讯息与他的认识结构不一致时,不是被拒绝,就是被歪曲,或者在认知结构中作出改变,使之符合原来的认知结构。因此,讯息的制作最好让受传者 “觉得” 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相一致。
(三) 说服人采取某项行动,必须让他看到这项行动就是达到他原有某一目标的途径。如果他看到这一途径达到的目标越多,就越有可能采取这一途径; 要是看到这个行动不能达到他所希望的目标,他就不会采取这一行动。
(四) 当受传者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时,必须使其行动在特定时间内为一种适当的认知和动机结构所控制。一般地讲,对行动和途径规定得越具体,限定的时间越紧迫,采取行动本身越轻松愉快,受传者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卡特赖特模式主要用来研究受传者在接受劝服信息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引起注意→唤起认知→促使决策→采取行动” 这几个步骤。对于传播者说,这些劝服原则无疑是简明而实用的行动指南。

为您推荐

丹斯螺旋形模式

丹斯螺旋形模式 : 关于传播过程动态性的一种理论描述。与所有的社会过程一样,传播是一种环环相续而又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尽可能从理论上准确地表述这一过程的动态性质,美国传播学者丹斯1967年在..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 关于大众传播现实过程的一种理论描述。1957年,美国学者韦斯特利 (Westley) 和麦克莱恩 (Maclean) 在 《大众传播研究的一种概念模式》 一文中提出的模式。他们自称这个模..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 关于传播过程尤其是人际传播过程的一种理论描述。在香农—韦弗模式中,传播被描述成为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的直线性过程,奥斯古德和施拉姆认为这种描述容易使人误..

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模式及其功能

模式及其功能 : 模式是类比事物结构形式或内在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直观而简化的理论描述方式。模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实在的,一种是抽象的。实在的模式是具体事物结构形式的再现,如一台收音机..

赖利夫妇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 美国学者约翰·怀特·赖利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关于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相互关系的一个传播模式,于1959年在《大众传播和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如图。 赖利夫妇认为:传播者C与受传..

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 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一种理论描述。1956年,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在 《探索一个传播总模式》一文中,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的表述: “某人,感知某事,并作出反应,在某种场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