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教经典。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意谓佛入楞伽之地所说的经。禅宗所依经典之一。经中宣扬世界万有由心所造,认识的对象在内心而不在外界。因之,早期禅师也有楞伽师之谓。其他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为您推荐

外教

外教: 佛教名词。佛教徒认为佛教思想内含真理,故称佛教为“内教”或“内学”,而称其他宗教派别或思想学说为“外教”或“外道”。《梁书·武帝纪》:“川流难壅,人心惟危,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宋释志磐《佛..

四料简

四料简: 亦称“四料拣”。佛教禅宗临济宗的教学方法。“料”即度量,“简”即简别,或谓问答解释,指按学徒接受教义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旨在破除学人的“法执(执着外物或外境)”和“我执(执着自我)”。就学徒而言,对..

止: ①梵文的意译,亦译止寂等。佛教修习的一种方法。《大乘义章》卷十:“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常与“观”相应。要求静虑而专心一境。所谓“摄心住缘,目之止”。②儒学概念。《礼记..

般若经

一阐提

一阐提: 梵文音译,意为“不具信”或“断善根”。晋僧道生据六卷《泥洹》经文义理,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摈其出僧众。后大本《涅槃》传入,《大涅槃经》卷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

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 佛教天台宗对修习方法的概括。止重静虑,观即观想。智f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谓:“泥洹(涅槃)之法,入则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

刘智(约 1660—约 1730)

刘智(约 1660—约 1730): 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出身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幼习《古兰经》。十五岁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等经书,会通诸家。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后专门从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