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

外教: 佛教名词。佛教徒认为佛教思想内含真理,故称佛教为“内教”或“内学”,而称其他宗教派别或思想学说为“外教”或“外道”。《梁书·武帝纪》:“川流难壅,人心惟危,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宋释志磐《佛祖统记》卷三十八:“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
守一 道教内炼修养方法。《太平经》:“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  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根本办法在守持和保养精神,后也包括守魂神、精气、元气等,摈除声色财货,割舍嗜欲贪念。

为您推荐

四料简

四料简: 亦称“四料拣”。佛教禅宗临济宗的教学方法。“料”即度量,“简”即简别,或谓问答解释,指按学徒接受教义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旨在破除学人的“法执(执着外物或外境)”和“我执(执着自我)”。就学徒而言,对..

止: ①梵文的意译,亦译止寂等。佛教修习的一种方法。《大乘义章》卷十:“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常与“观”相应。要求静虑而专心一境。所谓“摄心住缘,目之止”。②儒学概念。《礼记..

般若经

般若经: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亦略称《大般若经》。佛教经典。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从西晋起,曾有不少选译本,如东汉末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西晋 ..

一阐提

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 佛教天台宗对修习方法的概括。止重静虑,观即观想。智f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谓:“泥洹(涅槃)之法,入则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

刘智(约 1660—约 1730)

刘智(约 1660—约 1730): 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出身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幼习《古兰经》。十五岁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等经书,会通诸家。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后专门从事伊..

理惑论

理惑论: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牟子》。相传东汉末牟子著。共三十七章。以儒道证解佛教原理,认为佛代表人间最高道德,视佛道为无为,其核心即儒家的五常,以此可解全部佛经。如沙门出家,在于使其父母兄弟来世得好报,故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