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①梵文的意译,亦译止寂等。佛教修习的一种方法。《大乘义章》卷十:“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常与“观”相应。要求静虑而专心一境。所谓“摄心住缘,目之止”。②儒学概念。《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观 梵文的意译。音译“毗婆舍那”。佛教修习的一种方法。《大乘义章》卷十:“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释名观。”常与“止”相应。要求根据佛教正智进行思维观察活动,以获得佛教的智慧与解脱。
为您推荐
般若经: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亦略称《大般若经》。佛教经典。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从西晋起,曾有不少选译本,如东汉末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西晋
..
一阐提: 梵文音译,意为“不具信”或“断善根”。晋僧道生据六卷《泥洹》经文义理,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摈其出僧众。后大本《涅槃》传入,《大涅槃经》卷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
止观双修: 佛教天台宗对修习方法的概括。止重静虑,观即观想。智f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谓:“泥洹(涅槃)之法,入则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
理惑论: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牟子》。相传东汉末牟子著。共三十七章。以儒道证解佛教原理,认为佛代表人间最高道德,视佛道为无为,其核心即儒家的五常,以此可解全部佛经。如沙门出家,在于使其父母兄弟来世得好报,故亦是..
顿悟: 亦称“顿了”。佛教教学方法与学说。意指不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理,便可突然觉悟。首创于魏晋南北朝时的竺道生。他从理不可分出发,认为“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
止观: 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止,即止寂、禅定,指静坐敛心,止息杂念,专注一境;观,即智慧,指在“止”的基础上明察万物,辨清事理,得出佛教的智慧、观点或功德。《维摩诘经》卷五僧肇注:“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天台宗创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