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止观: 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止,即止寂、禅定,指静坐敛心,止息杂念,专注一境;观,即智慧,指在“止”的基础上明察万物,辨清事理,得出佛教的智慧、观点或功德。《维摩诘经》卷五僧肇注:“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天台宗创始人智f 谓其为入涅槃的主要途径,“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困,观是智慧之籍由。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白利利人,法皆具足。”遂主张“止观双修,”作为一切修习方法的概括。即不局限于传统的静坐默思,而推广于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皆有“止”有“观”,使思想认识契合佛教教义的要求。禅宗将“止观”视作“体用”关系,构成其理论认识和宗教实践的基础。

为您推荐

马注(1640—1711)

马注(1640—1711): 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学者。字文炳,号仲修,云南金齿(今保山)人。回族。据传系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十五世孙。曾任南明桂王永历朝中书等职。顺治十六年(1659)桂王败后,以执教为业。三十岁后离滇赴京,沿途结识不..

刘德仁(1122—1180)

刘德仁(1122—1180): 金道士、真大道教创始人。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幼读书,稍通大义。曾遇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日:“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并投一笔而去。他以此加以衍绎。以《老 ..

法华经

法华经: 全称《妙法莲花经》。中国佛教天台宗据以立宗与宣教的重要经典,故天台宗又称法华宗。认为佛之降世,是为了教化(开、示、悟、入)众生,使他们具备佛之知见(智慧),因此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重点弘扬会三(指声闻、缘觉、菩萨..

贝叶书

三科

三科: 佛教教诫学者而分的科目。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安世高初译为“阴”、“持”、“入”。“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十八界”即六根、..

舍起灵(约 1630—1710)

舍起灵(约 1630—1710): 清伊斯兰教经师。本姓魏,名元都,字蕴善,自号破钠痴。汉族。祖籍辰州(今湖南沅 陵县)。明清鼎革之际,被驻辰州的穆斯林将领舍应举收为义子,改名舍起灵,归信伊斯兰教,并在军营经师门下习经。约 20 岁至山东..

王重阳(1112—1170)

王重阳(1112—1170): 金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宇威德。入道后,又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地方大族。早年为儒生,兼擅骑射。天眷初应武举,中甲科,后作小吏,感怀才不遇,曾隐居。正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