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 佛教天台宗对修习方法的概括。止重静虑,观即观想。智f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谓:“泥洹(涅槃)之法,入则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籍由。”二者比之“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修习止观为了得定慧,遂生止观双修、定慧等学之说。

为您推荐

刘智(约 1660—约 1730)

刘智(约 1660—约 1730): 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出身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幼习《古兰经》。十五岁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等经书,会通诸家。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后专门从事伊..

理惑论

理惑论: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牟子》。相传东汉末牟子著。共三十七章。以儒道证解佛教原理,认为佛代表人间最高道德,视佛道为无为,其核心即儒家的五常,以此可解全部佛经。如沙门出家,在于使其父母兄弟来世得好报,故亦是..

顿悟

顿悟: 亦称“顿了”。佛教教学方法与学说。意指不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理,便可突然觉悟。首创于魏晋南北朝时的竺道生。他从理不可分出发,认为“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

止观

马注(1640—1711)

马注(1640—1711): 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学者。字文炳,号仲修,云南金齿(今保山)人。回族。据传系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十五世孙。曾任南明桂王永历朝中书等职。顺治十六年(1659)桂王败后,以执教为业。三十岁后离滇赴京,沿途结识不..

刘德仁(1122—1180)

刘德仁(1122—1180): 金道士、真大道教创始人。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幼读书,稍通大义。曾遇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日:“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并投一笔而去。他以此加以衍绎。以《老 ..

法华经

法华经: 全称《妙法莲花经》。中国佛教天台宗据以立宗与宣教的重要经典,故天台宗又称法华宗。认为佛之降世,是为了教化(开、示、悟、入)众生,使他们具备佛之知见(智慧),因此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重点弘扬会三(指声闻、缘觉、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