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应模式:传播效果的模式之一。“刺激—反应理论”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的观点,曾被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原则。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者受到这个原则的影响,认为传播效果在媒介讯息的刺激和受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一致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S→O→R
S=讯息,O=受众,R=效果
- 欢迎来到文学网!
刺激—反应模式:传播效果的模式之一。“刺激—反应理论”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的观点,曾被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原则。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者受到这个原则的影响,认为传播效果在媒介讯息的刺激和受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一致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S→O→R
S=讯息,O=受众,R=效果
《纽约的刺激性》:蒋子龙着。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4月版。18.1万字。收入作者出国访问的感受文章,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美国刺激着地球”,收访美散记36篇。第二部分“我看外国人的生和死”,收在南斯拉夫的见闻14篇。从..
《读者反应批评》: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2月版。22万字。读者反应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文学反应动力学》:[美]诺曼·N.霍兰德着。潘国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34万字。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基本依据,侧重探讨文学作品即文本的阅读者(包括其心理、性格与经历)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剖析阅读者对文..
出版时间:1992-08 阅读模式 : 指读者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作出的反应方式,在经历多次阅读之后逐渐凝定为固有的模式。可以分为个人的阅读模式和社会的阅读模式。个人的阅读模式指作为现实中的读者由于年..
刺激-反应模式:刺激-反应模式又称“刺激-反应论”。该模式是美国学者奥托·莱平格尔最早在《劝服性传播设计》一书中提出,是关于传播效果,特别是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理论描述。该模式把传播者传递的讯息看做一种刺激物(S),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