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刺激性》

《纽约的刺激性》:

蒋子龙着。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4月版。18.1万字。收入作者出国访问的感受文章,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美国刺激着地球”,收访美散记36篇。第二部分“我看外国人的生和死”,收在南斯拉夫的见闻14篇。从斯坦福大学令人想起中国的窑洞,写到爱荷华的农村很像中国华北平原;从美国的政治、文化和艺术,写到美国民族的历史、美国人的孤独;从贝尔格莱德的早晨,写到塞尔维亚族的婚礼。这些文笔优美的访问记,字里行间闪耀着作家敏锐的思想光芒。作家对东西方文化的哲学、道德、伦理的思索,给人以深省与启迪。收入“大世界丛书(中国作家看外国)”。

为您推荐

刺激-反应模式

刺激-反应模式:刺激-反应模式又称“刺激-反应论”。该模式是美国学者奥托·莱平格尔最早在《劝服性传播设计》一书中提出,是关于传播效果,特别是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理论描述。该模式把传播者传递的讯息看做一种刺激物(S),而..

刺激—反应设计(新闻)

刺激—反应设计:奥土·勒平格关于劝服性传播促使态度改变的方式之一。这项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在大众传播中多用于给文字提供新的符号性或暗示性含义。所谓符号性的含义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某种事物,..

刺激—反应模式(新闻)

刺激—反应模式:传播效果的模式之一。“刺激—反应理论”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的观点,曾被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原则。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者受到这个原则的影响,认为传播效果在媒介讯息的刺激和受..

刺激—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