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应模式

    刺激—反应模式 : 又称“刺激—反应论”。关于传播效果,特别是关于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理论描述。美国学者奥托·莱平格尔最早在《劝服性传播设计》一书中提出这一模式。该模式把传播者传递的讯息看作一种刺激物 (S),而讯息要达到的每一个受传者作为有机体 (O) 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R),这种反应也就是传播效果。图示出来,可简单地表述为: “S→O→R”。这个模式与早期的枪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有相似之处,把传播效果简单地归结为受传者对特定刺激的特定反应,没有看到传播效果产生的复杂机制与制约因素。其价值在于为后来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效果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为您推荐

《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2月版。22万字。读者反应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文学反应动力学》

《文学反应动力学》:[美]诺曼·N.霍兰德着。潘国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34万字。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基本依据,侧重探讨文学作品即文本的阅读者(包括其心理、性格与经历)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剖析阅读者对文..

读者反应批评

出版时间:1992-08 读者反应批评 : 西方从70年代以来在批评领域里广泛运用的批评术语。作为一种思潮渊源最初可以追溯到30年代波兰现象学文艺理论家罗曼·英加顿 (Roman Ingarden)的著作里提出读者与作者共同创..

刺激-反应模式

《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 联邦德国文学批评家伊塞尔阐述接受美学的重要著作。1978年出版。全书分为4章。作者称这部著作研究的中心是阅读活动,他把阅读看作由文本和读者构成其两极的传达过程。..

视听反应(新闻)

视听反应:广播、电视的听众、观众对播出的节目所表现出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是受众心理的反映,也是节目质量和播出效果的信息反馈。通过受众来信来访和广播电台(站)、电视台及有关方面的调查获得。是广播电台(站)、..

刺激—反应设计(新闻)

刺激—反应设计:奥土·勒平格关于劝服性传播促使态度改变的方式之一。这项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在大众传播中多用于给文字提供新的符号性或暗示性含义。所谓符号性的含义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某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