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 :

包括30年代初期前锋社所发起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和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初期陈铨等人发起的战国策派文学运动。前锋社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文艺意识形态。后期战国策派也卷入了国民党政府的政治。

1930年,面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和革命文学的兴起,国民党的上海市党部发动了所谓“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先后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文艺月刊》等刊物,鼓吹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学”,发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民族主义文学”是配合国民党政府在文艺战线的活动。

在文学创作上,比较重要的作家作品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1931)、《黄人之血》(1931)、《大上海的毁灭》(1932),万国安的《国门之战》等。

《陇海线上》立足于“中央军”的立场,将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政治派系视为“逆”,视为“残余的封建势力”,理当消灭。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小说呈现出错位的异域色彩。诗剧《黄人之血》讲述了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统率汉、鞑靼、女真、契丹等黄色人种的联军去征服俄罗斯的故事。后来队伍中的士兵不愿为蒙古人卖命,引起内部自相残杀,俄罗斯人乘机向黄种人进攻,结果黄种人全部战死。作品借古喻今,告诫黄种人应该团结起来进攻苏联。其民族主义的实质是媚日反共反苏。小说《大上海的毁灭》通过对比描写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和后方达官贵人的荒淫腐败生活,颂扬前方战士的民族主义精神。《国门之战》描写中东路事件国民党军队和苏军之间的战争,小说秉承国民党的旨意凸显反苏主题。40年代初期,陈铨等人发起战国策派文学运动。1940年4月林同济、陈铨、雷海宗等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1941年至1942年在重庆《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它以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宗旨,提倡超人哲学和对强权的“英雄崇拜”。在文学上,提出“恐怖”“狂欢”“虔恪”3个母题,为反理性的法西斯主义制造理论根据。代表作品有陈铨的《野玫瑰》《金指环》《尼采的道德观念》,林同济的《战国时代的重演》《寄语中国艺术人》,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与中日的兵》,荆有麟的《间谍夫人》等。该文学理论一经出现,就遭到进步文艺界的强烈抵制,很快就销声匿迹了。40年代战国策派的主张表明了对于民族救亡与自立的道路的政治文化思考。

为您推荐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930年3月左翼的成立引起国民党宣传部门的恐慌,于是由潘公展,朱应鹏,召集王平陵,黄震遐,范争波,傅彦长等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提出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统..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上海市党部委员、国民党文人、军官组成,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

民族主义文艺

民族主义文艺 : 出现在30年代初的一种反动文学主张和运动。1930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日益发展壮大的形势下,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组织了一批政客和文人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提倡“民族主..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艺

民族主义文艺 : 一种文学主张和派别。1929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制定"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推行所谓"党治文化"。1930年,面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国民党的上海市党部组织了一批政客和文人王平陵、朱应鹏、范争..

左联作家与民族主义文学论战

左联作家与民族主义文学论战 : 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人,他们曾先后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现代文学评论》等刊物,鼓吹“..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 : 包括30年代初期前锋社所发起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和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初期陈铨等人发起的战国策派文学运动。前锋社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文艺意识形态。后期战国策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