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文艺

    民族主义文艺 : 出现在30年代初的一种反动文学主张和运动。1930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日益发展壮大的形势下,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组织了一批政客和文人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提倡“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革命文学相抗衡。他们先后发行《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刊物,并在1930年6月发表代表他们基本主张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他们在宣言中攻击进步文艺界,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这实质上是用超阶级的“民族意识”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企图借民族主义来抹杀阶级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他们强调的民族利益,实际上是要为国民党反动政权效力。黄震遐的诗剧《黄人之血》和小说《陇海线上》就是他们反动主张的具体表现。“民族主义文学”提出后,立即受到鲁迅、瞿秋白、茅盾等革命作家的批判与揭露,“左联”在执委会的决议中也深刻揭露了“民族主义文艺”的反动本质。
1931年冬至1933年出现了文艺大众化讨论的第二次高潮,参加这次讨论的主要有瞿秋白、茅盾、鲁迅、周扬、田汉等。他们就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作家如何向大众学习、关于艺术价值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充分的讨论,这是大众化问题的历次讨论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涉及问题最多、探讨最为充分的一次,在文学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34年春形成的大众语运动,可看作是文艺大众化讨论的第三次高潮,主要对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进行了探讨,反击了当时出现的复古主义逆流。这次讨论深化了文艺大众化问题,并为后来的文学改革运动开辟了道路。左翼作家发起组织的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轻视群众文艺、群众语言的错误倾向,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文艺大众化的普遍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密切了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但讨论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是对大众化的实际问题缺乏具体的方针和措施。又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作家没能真正深入到大众之中去。文艺大众化,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才逐步得到真正普遍的实现。

为您推荐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930年3月左翼的成立引起国民党宣传部门的恐慌,于是由潘公展,朱应鹏,召集王平陵,黄震遐,范争波,傅彦长等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提出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统..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上海市党部委员、国民党文人、军官组成,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

民族主义文艺

民族主义文艺 : 出现在30年代初的一种反动文学主张和运动。1930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日益发展壮大的形势下,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组织了一批政客和文人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提倡“民族主..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艺大众化运动 :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翼作家为促进文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而展开的大规模的文艺活动。新文学产生之时起就伴随着文艺大众化的问题,但从“五四”初期直至20年代末,文艺大众化..

《解放军文艺》

《解放军文艺》 : 现代文艺期刊。月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综合文艺杂志。1951年6月在北京创刊。刊物内容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苦斗争、塑造革命军人英雄形象为主,同时还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

《文艺建设丛书》

《文艺建设丛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丛书。1950年初文艺报社组成由丁玲负责,田间、陈企霞、康濯、萧殷等参加的文艺建设丛书编委会,一年后编委会增加了老舍、艾青、赵树理、李伯钊、严辰等。共3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