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 :

在伊瑟尔提出这一概念之前,现象学美学家R.英伽登提出文学文本是一个布满诸多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结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些未定点和空白加以填补,从而使作品的意义最终得以实现。伊瑟尔接受了英伽登的观点,认为文学文本中除已经用文字写出的部分之外,还存在“未写出来的部分”。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独特的文本结构。“已写出的文本”对“未写出的文本”加以限制,以防它所暗含的意义变得过于模糊和朦胧。同时,“未写出的文本”刺激和召唤着读者的创造性参与,引导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储备,通过想象性加工,填补文本中留下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丰富和发展文本的意义。

伊瑟尔将这种吁请读者参与其中的文本结构称为召唤结构。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不仅调动了读者,促使他对文本进行加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驾驭着这个过程”。(《阅读活动》)于此同时,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召唤结构中包含了一个“隐在的读者”,现实的读者只是“隐在的读者”的部分实现。

文学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动力学过程。如伊瑟尔所言:“文学文本激活我们的各种官能,使我们再创造它所描绘的世界。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是我们可以称为文本实质上的维度的东西,它赋予文本以它的现实。这种实质上的维度不是文本本身,也不是读者的想象:它是文本与想象将达到的结合。”(《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因此,一个文本的召唤结构中空白和未定点越多,它的阐释空间就越大。同样,现实读者的阅读能力越强,他在这些空白和未定点中注入的东西就越多,文本的意义也就会越丰富。不同的读者由于其阅读能力的差异,对同一个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读者每次阅读同一个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可见,伊瑟尔通过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概念不仅赋予了文本意义开放性,而且赋予了读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力。

为您推荐

未来在召唤

未来在召唤 : 三幕十一场话剧。赵梓雄编剧。发表于《当代》1979年创刊号。剧本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战线上思想解放与思想僵化的激烈斗争。某军工总厂试制的飞船,由于207分厂生产的DW—75精密部件质量不过..

[圣经]召唤马太

[圣经]召唤马太:(源)《马太福音》第9章9节。(典)耶稣在拿撒勒治好瘫子后再往前走,看到一个名叫马太的人正坐在征税所中,就对他说:“你来跟从我。”马太就站起来,跟着耶稣走了。(释)马太原是迦百农的税吏,为罗马人服役,..

《永恒的召唤》

《永恒的召唤》 : 阿·伊凡诺夫的长篇巨著。他写这部著作用了长达13年的时间(1963—1975)。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别发表于1971年和1976年;上卷分3部,下卷分2部,共分5部。此外还有序幕和尾声;序幕描写..

召唤结构(新闻)

《艺术的召唤》

《艺术的召唤》:副名:文学艺术家的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8月版。34.5万字。收录美术界刘开渠、刘海粟、刘岘、吴作人、李桦、李瑞年、常书鸿、黄永玉,音乐界江定仙、李焕之、喻宜萱,电影界王..

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 : 在伊瑟尔提出这一概念之前,现象学美学家R.英伽登提出文学文本是一个布满诸多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结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些未定点和空白加以填补,从而使作品的意义最终得以实现。伊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