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意象研究

    《诗经》意象研究 :

对《诗经》文学意象的研究可以推究到对比兴的研究。如《周南·葛覃》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毛传》:“兴也。”《郑笺》:“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此因葛之性以兴焉。兴者,葛延蔓于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体浸浸日长大也。叶萋萋,然喻其容色美盛也。”都已经注意到诗中景物和诗人情感的关系。

最早用意象讨论文学创作的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谈的是比兴问题,但和前人不一样的是,刘勰注意到诗人情感表达和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涉及诗歌意象的问题。同文中又举了大量《诗经》例子加以说明,并指出哪些是兴,哪些是比。又《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一方面说明自然风物对激发诗人创作激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诗人借物抒情的两种基本方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苢’,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突出了景物描写的美辞意义。至宋代,朱熹《诗集传》解释《关雎》一章说:“兴也。”又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窈窕之淑女则其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五四运动以后,研究者更多注意到《诗经》的文学价值,对传统经学中的道德教训内容作了较多否定。在《诗经》研究中,对意象的研究更多讨论的是诗中的自然事物和作者抒情的关系,其中尤以对比兴的内涵及界定讨论最多。值得注意的是闻一多《说鱼》一文,讨论了古代诗中鱼、打鱼、钓鱼、烹鱼、吃鱼、吃鱼的鸟兽等意象,其中举了大量《诗经》的例证,说明这些作品都具有“隐语”作用,是对《诗经》中某个意象类型的深入探讨。其后赵沛霖《兴的源起》更在此基础上有所生发:①把《诗经》中的兴象分为鸟类、鱼类、树木和虚拟动物四大类,指出其中包含了人类早期生活中的文化心理因素。②指出“兴”又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从兴产生以后,诗歌艺术才正式走上主观思想感情客观化、物象化的道路,并逐渐达到了情景相生、物我浑然、思与境偕的主客观统一的完美境地,最后完成诗歌艺术特殊本质的要求。”赵沛霖虽认为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同时又指出前者是构成后者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

为您推荐

意象

意象 : 想象中的具体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作家主观情思的结合物。它经由作家想象加工而成,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艾青称为“具体化了的感觉”。审美意象主义诗人如庞德、休姆等认为意象就是对现实的..

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

意象派

意象派: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以英国的庞德为代表。意象派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一切通过意象来暗示。与象征主义的区别在于:象征主义重飘忽的音乐性,意象派则近坚实的雕塑..

意象主义(诗歌)

《宗教美术意象》

《宗教美术意象》:邓启耀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18.7万字。是研究宗教美术的专着。分6部分,一、引言;二、崖画的神话;三、神图巫符(甲马、神符与祭用绘画);四、古滇青铜器观变;五、雕刻与面具;六、梵象与灵塔。采撷..

意象思维(新闻)

意象思维:以意象来认识、表现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1987年,中国学者颜建军在《通讯意象论》中提出这一概念。他说,意象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高度融合。意象,包括主观抽象的“意”与客观具体的“象”两个方面,..

《意象素描》

《意象素描》:副名:意象造型教学(第一卷)。孙宜生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版。21.9万字。从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观念出发,借鉴西方具象和抽象造型观念,力图构成多侧面、多层次、立体的造型美学理论系统和教学实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