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表现

    文学表现 :

英文为“express”,原义有“挤压出来”的意思。19世纪浪漫主义者将文学表现情感视为文学的本质特征。英国诗人W.华兹华斯在为《抒情歌谣集》所写的序言中,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成为情感表现说的先声。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将表现说的主要理论倾向概括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体现。作者所表现的情感不仅是能够被较为清晰地感受和表达的喜怒哀乐之情,而且有更加广义的所指,美国学者S.K.朗格将这种情感称为“人类的情感”,它包括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身体感觉到复杂的情绪和思想,“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要经历情感的对象化和物化的过程,即通过自我反思和符号运用,将情感在自己内心中再度唤起并诉诸语言形式。这一过程既不是作者日常生活情感的直接发泄,也不是个人一己私情的自行释放。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关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人的自我意识和相互交往,关注人对自身和整个世界命运思考的人类普遍感情。文学表现的任务是把这种感情用语言文字符号转变成诉诸人的直觉和思想的东西。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说,文学艺术情感表现的途径就是为情感找到某种“客观对应物”,即发现一组客体、一种情境、一系列事件。当人们面对这些对象时,相应情感就会被激发。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鲜活丰厚的情感是直接融合在文学语言形式之中的。

文学表现是相对于文学再现理论提出的观念,它们对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文学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不可截然分开。实际的文学活动中,再现里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两者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容,并与文学形式融合为有机的整体。

为您推荐

《中国文学史》(张之纯)

《中国文学史》(张之纯) : 张之纯编纂,蒋维乔校订。张之纯(1854~?),字尔常,号痴山。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恩贡,安徽候补直州判,曾任过皖江中学堂总教习等职,著有《江阴倭寇旧闻》《评注诸子菁华录》等..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 现代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全书共7个分卷,包括《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宋金元文..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 近代中国的文学翻译实践,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西文化、文学、语言、文字碰撞交融的产物。域外文学的大量译介,冲击和改变了中国作家的传统文学观念与形制规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

《中国文学讲演集》

“和平文学”

“和平文学” : 出现于中国沦陷区的一些城市,在日伪势力的扶持下发展壮大并随日本帝国主义的败退而衰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半国土沦陷,日本侵略者利用王克敏、汪精卫等,策划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

《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 : 现代郭沫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著者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从1921年发表《诗经》研究论文,到1971年出版专著《李白与杜甫》,共计80多万字。收录于论文集的78..

《中国妇女与文学》

《中国妇女与文学》 : 现代陶秋英著。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出版。陶秋英(1909~1986),吴江(今江苏苏州)人。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中文系,1931年考取燕京大学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执教成都华西大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