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交流

    文学交流 :

交流活动是人类最广泛、最重要和最复杂的行为之一,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成为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对象和手段之一。文学交流是人类一般交流活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对人类的交流能力有丰富和强化的反作用。交流是信息从A到B的传递及反馈行为。具体到文学交流的过程,即是以文学文本为中介,以实现文学文本的价值为目的的作者与读者间的信息交换过程。

文学交流所面对和力图揭示的,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学交流的内涵在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但传统的文学理论,一般只注重作者对读者的传播影响,即把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看作是由作者到读者的单向影响关系。随着一般交流学理论的出现,尤其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成熟,由读者向作者的逆向反馈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文学交流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交流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日常交流双方直接互动、语境固定等特点不同,文学交流是作者和读者双方共同面对文本的一种间接性的交流活动,是二人性与公众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当文学交流中的创造者与接受者各自面对文本时,其认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等因素更加不受羁绊、运用自如,其开放的、诚恳的、积极的特性更易发挥出来。

文学交流以诉诸自由、完整的个性为目标,通过自我表露、自我确证,完成与想象中的对象的交流。交流一方以其对另一方的意识和愿望为参照,调整自我的意识与心态,以双方的关系为坐标,确定自我的位置,从而在增强个人交流能力、开阔交流视野的同时,达到将自己造就为社会中人的目的。个体间的呼应最终具有社会性的效力,文学交流的建设性效果由此呈现出来。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交流过程大致包括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两部分。文学阅读是以文学文本为中介的作家与读者的交流,文学批评是以阅读为中介的作者与读者、作者与批评者、批评者与读者的复合型交流过程。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构成文学交流的两大环节。

为您推荐

文学性

文学性 : 1921年,在《现代俄国诗歌》中,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所在,也是文学区分于非文学的标志。雅各布森..

文学表现

文学表现 : 英文为“express”,原义有“挤压出来”的意思。19世纪浪漫主义者将文学表现情感视为文学的本质特征。英国诗人W.华兹华斯在为《抒情歌谣集》所写的序言中,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 : 文本,从语言学角度看,指构成某种语言中实际话语的一系列词语,是一种书写材料,用一种专门化的话语来表述某种目的或企图的言语组织并最终以书面化形态呈现出来。不同的话语表达会呈现不同的文..

《中国文学史》(张之纯)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 现代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全书共7个分卷,包括《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宋金元文..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 近代中国的文学翻译实践,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西文化、文学、语言、文字碰撞交融的产物。域外文学的大量译介,冲击和改变了中国作家的传统文学观念与形制规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

《中国文学讲演集》

《中国文学讲演集》 : 现代钱穆撰。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7岁入私塾,1912年起任乡村小学、中学教师,仍不断自学。1930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而名噪学界,同年得顾颉刚推荐任教燕京大学,此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