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书法)

峄山刻石(书法):

【简介】: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东巡登峄山而立。小篆。传李斯书。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久佚。今存摹刻本。前爲始皇诏,计一百四十四字,“皇帝曰”以下爲二世诏,计七十九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唐《封演闻见记》云:石爲后魏太武帝推倒,邑人火焚。唐时即有摹本,今不传。重摹刻本有七:即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靑社本、蜀本、邹县本。长安本爲宋郑文宝得其师徐铉藏本于宋淳化四年(993)重刻于陕西西安,石今存陕西省博物馆。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八尺八寸,广四尺三寸。两面刻石,一爲九行,一爲六行,行十五字,后刻淳化四年郑跋。其中“群臣从者,咸思攸长”之“攸”字中竪断作两笔,其它本均作一竪笔。邹县本爲宋张文仲元祐八年(1093)重刻,石残损。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刘之美据张文仲刻本又重刻于邹县,石今存邹县孟庙。四面刻,字行与长安本同,字体稍瘦。七种重刻本,以长安本最好。中华书局等有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上)收入,台湾中华书书出版社有影印本《秦峄山碑》。

【集评】:

淸孙退谷《庚子消夏记》,评徐铉摹本“精神奕烨”。刘熙载《艺槪》:“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杨守敬跋《长安本》:“笔书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二十九字及《琅琊台碑》校之,形神俱肖,所谓下眞迹一等。故陈思孝论爲翻本第一,良不诬也。”

【赏析】:

秦始皇嬴政以极大的气魄第一次统一了中国。的确,秦代文化的森严气象是令后世所莫及的。

《峄山刻石》便是这样气候下的产物。一个暴君下的治臣—李斯,他深谙经济和文化的渗透力对于稳定统治的重要性。因而在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方面都推行了他的规範要求。

从《峄山刻石》这对等距离切割的时空中,我们分明可见翦除异己、焚书坑儒的残酷。而从玉筯垂拱般的笔画走向上,不也可以看到情感上的高度冷缩吗?瘦长的躯体现出莫测的威严高深。这正是一个理性的空间,一个对个体任意践踏的共性建筑。在对《峄山刻石》的书写中,所要求的第一要素便是均匀、对等及平衡意识的培养。这裏对于笔画的变化显现出毫不留情的排斥。屈曲的缭绕贯彻在不辨走向的结体中,有一缕神秘的妙意。

《峄山刻石》同其它秦刻石相同之处,便是肇示出小篆艺术功用上的有限性。变化虽然匮乏,却也成就其独特的理性空间,而同样因爲其单调,也限定了它在书法艺术上的导向作用。

为您推荐

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书法)

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书法):【简介】: 成册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古隷。共出土四百六十枚竹简。包括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其中甲本《日书》七十三枚,27.5×0.7cm。内容爲《月建》等八章。乙..

语书简(书法)

语书简(书法):【简介】: 《语书》简又名《南郡守腾文书》,云梦睡虎地秦简之一,古隷。《语书》简是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南郡守腾颁行的公文,计十四支简,爲“喜”所抄录。《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丛刊》十一辑等收入。..

侯马盟书(书法)

侯马盟书(书法):【简介】: 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489)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又称“载书”,用毛笔写在玉石片上。多爲朱书,少爲墨书。..

泰山刻石(书法)

王子于戈铭(摹本)(书法)

王子于戈铭(摹本)(书法):【简介】: 春秋吴国器铭,铭文爲错金鸟虫书。六字。文物出版社《商周靑铜器铭文选》(二)收入摹本。 【赏析】: 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一百五、六十年中,吴、越、楚、蔡、宋等国盛行鸟、凤、龙、虫..

李斯(书法)

李斯(书法):【小传】: 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官丞相。工书,助始皇定郡县制,后爲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于统一六国文字爲秦小篆有所贡献。着有《仓颉篇》七章,今佚。..

法律答问简(书法)

法律答问简(书法):【简介】: 《法律答问》简爲云梦睡虎地秦简之一。书写于战国末年,古隷。《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丛刊》十一辑等均收入。 【赏析】: 《法律答问》简是《云梦秦简》中很有个性的一部分。从简中文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