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话本字》

    《客话本字》 : 清代考证客家方言本字的著作,光绪乙巳(1905)孟夏月序,光绪丁未(1907)冬刊。作者杨恭桓,字穆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生卒年代不详,研究方言和音韵。他的著作还有《韵学汇要》一书(未刊)。《客话本字》正文包括5篇:《客话双字》、《客话叠字》、《客话单字》、《客话补遗》、《客话源流多本中原音韵考》。全书收"多向所疑土谈有音无字者,共一千四百余字",包括单音字、双音字和多音字。每条先列所谓本字,后引用古籍以作考证,旨在说明客话字汇"皆有所本"。如"癗,音垒,皮起也。今谓皮肤发红曰癗子"。本字反切如与今方言不合,则"取土谈共读字以音之或切之,先用切,后用土音"。如剧字本奇逆切,今改惊入声,以与土谈相符合。每字之音义只取与土谈相合者,其他与土谈无关者,概不引录。编排次序仿照《康熙字典》。正文最后一篇《客话源流多本中原音韵考》对客家人和客家话的源流有所考证。作者认为"欲辨土谈,须明反切,欲明反切,须识字母清浊"。所以,这本书另有几篇附录,讨论反切和字母、清浊等,即《反切详论》、《切字双音六十四字捷诀》、《三十六字母清浊位》、《字母分别》、《更正客话平仄清浊误读字》、《俗相沿误用字》、《字画辨正》。《客话本字》对于了解清代嘉应客家方言词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供考证客家方言本字的参考,如"癯,音渠,瘦也。今人谓瘦曰癯瘦,正合。亦作臞"。今按,癯,《集韵》:"权俱切。《说文》`少肉`也。"音义皆合。但间有牵强附会处。如"蓬松:蓬字俗呼盆上声,蓬盆乃一声之转"。作者认为"嶉p`un松"中的[嶉p`un]本字是"蓬"。但是在今客家方言中"蓬"读〔扄p`u嬜〕,跟〔嶉p`un〕不同。"蓬松"应当作"粉松",形容象粉一样松。今客家方言"粉"读[嶉p`un]。

为您推荐

宋元话本

宋元话本 : 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但诸宫调、影戏、傀儡戏的脚本也可以称作话本,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小说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统称为话本。   宋元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 小说家话本集。明代洪楩编印。原名《六十家小说》,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大约刻印于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现存《雨窗》、《欹..

拟话本

拟话本 : 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

话本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 : 起源于“说话”伎艺。“说话”伎艺的源头在本土的杂戏之中。“话本”即“话柄”——谈话的资料,后引申作曲折离奇的事情,又借用作“说话”艺人“说话”、戏曲(诸宫调、傀儡戏、杂剧)艺人演出..

话本体

话本体 : 宋元小说家话本和明清模拟小说家话本文体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即具有小说家话本体制的短篇白话小说。话本体具有一套源于宋元说话技艺——“小说”的固定文体体制。一般情况下,它在篇首有一段引..

《话本小说概论》

《话本小说概论》 : 胡士莹著。共18章,52万字,堪称话本小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赵景深在书前序中评价此书“是精心结撰的、论断比较恰当的、内容丰富的、总结性的著作”,是为公允之论。是书初版于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