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刻石(书法)

琅琊台刻石(书法):

【简介】: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东巡登琅琊而立。传李斯书。石旧在山东诸城县琅琊台,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石高129cm,宽67.5cm,厚37cm。小篆。四面环刻。泐甚,仅西面十三行八十六字淸晰。爲秦刻石最可信的一种。上海书画出版社《秦铭刻文字选》收入。台湾大衆书局出有影印本《泰山琅琊台刻石》。《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琅琊》秦书,茂密苍深,当爲极则。”杨守敬跋云:“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爲无上神品。”

【赏析】:

《琅琊台刻石》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同爲秦篆正体,从书风的整体面貌上看,它们有很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这一方面是由于刻石颂德的功利倾向,力求作品书风的茂密与巍然,用来昭示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煌煌功绩;另一方面,也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标凖,所以它们皆不失工整严谨的作风。但从微观上看,三者又各有特点。与另外二刻相比,《琅琊台刻石》的用笔,除藏头护尾、中锋运行、宛转而周到外,更表现出了活泼的特色。笔画行进的轻重、缓急,都有明显的流露。特别是笔画端部的处理,更注重内在力量的裹藏与呼应,所以总给人一种动的感觉。《琅琊台刻石》活泼的意趣还表现在它的结体上。例如左右两部分的合体字,错落布置,形成对比,有的还造成险势,显得多彩多姿,而又不失对称与均衡。

小篆书体,与隷、楷、草不同,它是一种沉稳的美、内在的美,故难于活泼生动,因而书写要求就更高。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一些笔书的微妙处理中,追求它内在势能的积聚与转换。唯如此,才能求得气通,才能求得变化。《琅琊台刻石》在此点上,爲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啓示。

为您推荐

语书简(书法)

语书简(书法):【简介】: 《语书》简又名《南郡守腾文书》,云梦睡虎地秦简之一,古隷。《语书》简是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南郡守腾颁行的公文,计十四支简,爲“喜”所抄录。《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丛刊》十一辑等收入。..

侯马盟书(书法)

侯马盟书(书法):【简介】: 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489)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又称“载书”,用毛笔写在玉石片上。多爲朱书,少爲墨书。..

泰山刻石(书法)

泰山刻石(书法):【简介】: 又称《封泰山碑》。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东巡登泰山而立,传李斯书。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四尺五寸,广一尺四寸。”小篆。四面刻,三面爲始皇诏,一面爲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诏与从臣姓名..

王子于戈铭(摹本)(书法)

李斯(书法)

李斯(书法):【小传】: 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官丞相。工书,助始皇定郡县制,后爲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于统一六国文字爲秦小篆有所贡献。着有《仓颉篇》七章,今佚。..

法律答问简(书法)

法律答问简(书法):【简介】: 《法律答问》简爲云梦睡虎地秦简之一。书写于战国末年,古隷。《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丛刊》十一辑等均收入。 【赏析】: 《法律答问》简是《云梦秦简》中很有个性的一部分。从简中文字来..

靑川木牍(书法)

靑川木牍(书法):【简介】: 一九八〇年在四川省靑川县郝家坪秦墓出土。木牍46×2.5cm。古隷。墨书。三行,百十九字。背面字四行,漫漶不淸,约三十余字。木牍书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现存四川省靑川县文化馆。《中国美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