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残碑(书法)

子游残碑(书法):

【简介】:

东汉元初二年(115)六月刻。隷书。十二行,行八字。存“贤良方正”等九十三字。断爲上下两段。上段,民国二年(1913)在河南安阳出土。后归姚贵昉,又归天津王竹林。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又称《贤良方正等字残石》。下段,淸嘉庆三年(1798)安阳令赵希璜得于安阳丰乐鎭西门豹祠内。今在河南安阳市文化馆。隷书十一行,行六至九字不等。存“允字子游”等七十九字。有民国五年(1916)安阳翻刻本。上海艺苑眞赏社有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下)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郭尙先《芳坚馆题跋》:“此《子游碑》,结体在《韩勅》、《郑固》之间,东京初年书类如是,观其古澹,足正魏、晋以后矫强之失。”康有爲《广艺舟双楫》:“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浓浑,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

【赏析】:

汉朝的通用文字—隷书是相对于篆书的创新文字。隷书虽然始创于战国与秦朝,但由于秦朝本身国祚短暂,隷书的崛起就落到了大统一的汉朝。汉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隷书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隷书在东汉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流派纷呈,群芳争妍,各有特色。《子游残碑》就是汉隷衆多碑刻中的一朶奇葩。

粗观此碑的上、下段,使人感到虽然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漫漶,有的笔画模糊甚至残缺不全,但倘若细细品味,从字裏行间亦能窥出人们开始注意到了文字书写的美,文字书写旣作爲实用手段,又作爲欣赏对象而被人们所接受了。《子游残石碑》以它独特的艺术风貌呈现在我们眼前,拙朴中见秀美,在端正中显生动。窥其用笔、结体,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讲求点画的圭角变化,不追求提按的妩媚多姿,却强调厚重古拙,转折趯鈎皆有定式。用笔圆浑自如,在静穆中求雄强是其明显特徵。至于平正处出险峻、严整中有变化,更是它的书法高度所在。

《子游残碑》是汉隷体系中境界比较高的作品。是属于挥洒自如而内蕴法度、妙趣横生而天眞自然的一种格调。观赏《子游残碑》我们可以看到:辉煌鼎盛的汉代,人们开始意识到蕴藏于书法作品中作者的性格、情趣等种种丰富的内涵。

因此,康有爲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书云:《子游残碑》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势健骏,是《张黑女碑》和六朝一些石刻的风格出处。《子游残碑》眞不愧爲东汉早期隷书的珍品。

为您推荐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东汉永兴二年(154)六月立。淸道光年间(1821—1850)白河水涨冲出。咸丰十年(1860)金梁移置南阳府署。现在河南南阳西南卧龙岗汉碑亭内。有穿。据淸王..

夏承碑(书法)

夏承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也称《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六月立。宋元祐时(1086—1094)在四川资州出土。明嘉靖时(1522—1566)遭地震裂毁。今存河北永年县者,爲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

郙阁颂(书法)

郙阁颂(书法):【简介】: 全称《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也称《汉李翕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172)二月刻。摩崖书。在陕西略阳白崖。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摩崖高七尺,广五尺五寸。”隷书。十九行,前九行,行二十七字,后..

乙瑛碑(书法)

仓颉庙碑(书法)

仓颉庙碑(书法):【简介】: 东汉延熹五年(162)正月立。碑在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一寸,广六尺。”隷书,碑阳二十四行,行字最多者二十七字;阴存二列,上列八行,下列十四行,左侧三列,列六、五..

居延建武纪年简(书法)

居延建武纪年简(书法):【简介】: 书于东汉武三年(27)。简22.7×1.2cm。草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 【赏析】: 东汉以后,西北边塞烽隧逐渐废置,居延所出汉简最晚到东汉早期,其缘故即在于此。 汉..

裴岑纪功碑(书法)

裴岑纪功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隷书。六行,行十字,东汉永和二年(137)八月立。碑在新疆巴里坤。淸雍正七年(1729)岳铭琪获石,移入将军府,十三年(1735)又移置城西北关帝庙前。乾隆二十三年(1758)..